来源:今日东平报 时间:2013/6/10 第1727期 第4版:特刊
杨浩
近日,接山镇鄣村在修路时出土一方元代碑刻,是齐圣广祐王碑刻,现已运到县博物馆保存。
碑刻圆首,高190厘米、宽75厘米、厚24厘米,两面刻字。一面额题“齐圣广祐王”楷书六字两行,碑文四行,简记村社王进、王成修建齐圣广祐王庙之事,后面排列九十余人的捐资钱数及捐献榆树樑、枣木柱子、脊瓦等建筑构件数目。另一面六字额题为篆书,碑文磨损严重,字迹漫漶,刊记立碑时间、捐资人名和立碑人,“校尉须城县达鲁花赤诸军劝农事”、“东平府须城县鄣城镇巡检刘赞”等,立于元代贞元二年(1296年)。
齐圣广祐王为崔珏,是道教中阴曹地府阎王爷手下的判官之一,民间信仰他是一位左手执生死簿,右手拿勾魂笔主掌生死簿的首席判官。根据史料记载,崔珏,山西祁州古城县人,唐贞观进士,曾为长子、滏阳县令,生前为官清正,对当地百姓有功德,所以死后为当地百姓奉祀,立庙敬之为神,亦称“崔府君”。而真正使崔府君在阴间的政治地位提高的还是现实中的统治者,因为崔珏生前有“昼理阳、夜理阴”的能力以及死后有保驾护驾的能力,自唐玄宗加封他为灵圣护国侯,宋代封护国显应公、护国威胜公、护国显应昭惠王,宋代助高宗“泥马渡黄河”,被封为“护国显应兴圣普佑真君”,元朝时,被封为“灵惠齐圣广祐王”,地位逐步提高,香火愈加旺盛。
国内现存崔府君庙有陵川县礼义镇、吕梁市汾阳市和邯郸市磁县、登封市大金店镇的崔府君庙四处。在元代,多处“崔府君”祠庙建在各总管府路的治城,亦“警巡院”、“录事司”或“倚郭”县辖内。元代东平为路,初期辖周围五十四州县,当时也建有崔府君庙,当时礼部尚书王沂的《伊滨集》中就录有东平《崔府君庙新垣记》载:“须城有祠,岿然宅北郭之阜,曰崔府君庙。阖境有祷,辄应如响,民事之谨。庙建国初,殿宇中峙,丹碧炳焕,而崇墉缺焉。......故赠郓城县大夫王君汝楫惧焉,乃垣以缭之,伐石命工,皆已赀出”。崔府君像在神庙里大都被塑成头戴一顶软翅乌纱帽,身穿一件圆领红官袍,腰系一条犀牛大宽带,足踏一双歪头皂靴,一脸胡须,一双圆眼,左手拿善恶簿,右手执生死簿。
国内目前发现碑刻有河南省汲县顿坊店乡和山西陵川县礼义镇崔府君庙里的两方齐圣广祐王碑刻。山东地区还没发现有关齐圣广祐王的碑刻,东平齐圣广祐王碑刻的新发现增加了东原文化的宗教研究内容,也是山东地区乃至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以及见证“民间判官”信仰兴衰的重要历史资料。在鄣城村委的帮助下,该碑已运送到县博物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