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发展东平教育的建议》
提案引发教育发展大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出台和制定了《东平县教育振兴计划》、《东平县教育综合提升计划》,东平教育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态势。
政协委员工作在第一线贴近群众了解民意,肩负着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的责任,就全县教育的发展,史存国委员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东平教育”的提案。
史存国委员认为:目前,全县的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一些问题:
1、许多优秀农村教师外流,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村中小学校更是雪上加霜。
2、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学校使得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农村教育管理者怨声载道。
史存国委员建议:
首先,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切实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第二,坚持统筹兼顾,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第三,坚持优化教师队伍,大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第四,组织校长和老师定期“轮岗”流动,实行城镇教师到乡村支教和乡村教师进城的年度小轮岗制度。第五为了保障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卫生的就餐环境,建议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已建餐厅进行改扩建,加大对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
承办单位县教育局:按照县政府制订的《东平县教育振兴计划》。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教育均衡发展。在认真实施《东平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方案》(东办发〔2011〕23号)的基础上,县政府制订了《东平县义务教育段学校布局规划(2014-2020)》,进一步规划调整全县义务教育段学校布局。科学合理调配了城区教育资源,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中学、卫校划归高级中学,扩充了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将劳动技校与职业中专合并,优化了资源;在城区北部新建一处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已投入使用。二是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育均衡发展。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县政府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北上南下”即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这两所国内顶尖的教育培训机构对优秀骨干教师、后备干部和管理干部进行了培训,提升了教育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层次。三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发展与否,要看是否让人民满意。县教育局以办让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实施规范办学行为、创建惠民服务中心、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等,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提高农村社区综合管理水平的建议》
提案关注农村社区建设
近年来,我县按照“完善规划社区布局、积极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社区建设步伐,现已建成东平街道焦村、一担土,接山肖庄,老湖展营、王台、响场,新湖唐营社区等20余处。在建设管理运行过程中于化伟委员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在八届三次全委会议提出了《提高农村社区综合管理水平的建议》的提案,需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找出对策,及早改进完善。
存在问题:
(一)现有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社区建设不利。1、上楼后生活成本增加。如做饭、取暖、很多家庭用品无法使用需要更换等。2、便利性差。搬进了社区后的农民家禽没地方养,粮食没地方晒,农具没地方放,生产生活出现诸多不便。3、经济压力增大。搬进小楼的农民,他们没有固定收入,光靠种地除了花销没有太多积蓄,“上楼”后生活方式改变,促使生活成本不断提高。
(二)现有农村社区管理水平低,不利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1、居民点散乱,楼房虽已建,部分平房仍未拆除。2、农村社区房产产权归属成为制约产权流转的瓶颈。3、各项设施配套不完善。
建议:在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中,要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把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基层延伸,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农村社区协调健康发展。
承办单位农工办接到于化伟委员的提案,及时召开班子成员会议,研究落实。从农工办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县已启动建设试点社区24个,其中2014年新启动社区9个,在建社区共计建设多层住宅楼140余栋,农民小康楼220余栋,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目前已有11个社区实现了部分回迁入住,入住群众4000多户,近万人。
承办单位县农工办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牵头指导单位,为更好地落实社区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完善社区服务。从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建设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重点在物业管理、集贸市场、超市、农机农资存放等方面,提供服务载体,改善服务条件,拓展服务内容。二是优化社区环境。社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应有一个整洁、安全、温馨的环境。三是丰富社区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增进邻里之间沟通了解,改善关系最为直接的一个途径。尽快完善社区广场、图书室、健身路径、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
农工办黄主任说: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责任重大,工作艰巨,任务繁重,作为承办单位和牵头部门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健康有序扎实开展。
《关于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提案更加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层委员范学坤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地方受制于农田水利建设落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的收入收益降低,直接影响群众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必需得到重视。在县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提出了目前水利建设现状及问题:1、农民积极性差。由于缺乏资金建设,加上土地定时调换,农民担心建设资金无法回收,所以农民不热衷于建设农田水利。2、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在社会发展考核中所占比例不大,对地方政绩影响不明显,造成基层政府不热衷于建设。3、上级政府进行的农水建设,多以某个项目的形式出现,对于项目外的土地丝毫不涉及,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分布不均,甚至重复建设。4、农田水利建设牵涉多个部门,牵涉千家万户,协调难度大,建设施工困难。
范学坤委员建议:1、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农民自己或以村队集体形式建设的小型水利设施,例如机井、排灌渠等,政府可以给予相应补贴,以提高农民建设积极性。2、提高政府部门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在每年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制定相应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地方进行酌情扣分,因农田水利设施不到位而引起农作物减产的,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3、通过调查了解,制定合理规划。政府可聘用、组织专人对辖区内的农田基本情况和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将辖区划分为不同区域,制定相应规划,合理进行建设,做到不漏建、不重建。4、统筹安排,成立专门委员会。政府可成立农田水利建设委员会,协调负责农田水利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各级积极组织发动,创新体制机制,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建设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小农水重点县、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开发、中小河道治理、国土整理、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相继实施,有效改善了我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后,以构建“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水利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
针对范学坤委员关心的问题,承办单位水利局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落实:1、关于“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在2006年就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权进行拍卖、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制合作等,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按照“谁投资、谁获益、谁拥有”的原则,对社会投资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所有权的明确。2、关于“提高政府部门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问题。县政府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列入对乡镇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水利局定期调度检查,年底算分数、排名次,对成绩显著、取得较好名次的乡镇给予重奖。3、关于“通过调查了解、制定合理规划”问题。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县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县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确立了不同乡镇各具特色的治理重点。平原乡镇以灌区改造、节水灌溉为重点;山区乡镇以小流域治理、修田平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涝洼地区以排涝设施改造、防洪堤防加固、优质鱼项目建设为重点,编制完成了《2010-2020东平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东平县现代水网规划》、《东平县“一区一圈一带”规划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等一大批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4、关于“统筹安排,成立专门委员会”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早就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程,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调度和督促检查等工作。 (县政协提案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