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济徐高速公路建设、105国道拓宽改造、流泽西桥改建、220国道路面翻修、国省干线公路罩面工程,2010年,我县成为全市公路建设的主战场,一条条道路就是一组组数字,一条条道路就是一组组梦想和希望。
从县城到水浒影视城7、8分钟;从县城到戴村坝景区10分钟;建完以后,从水浒古镇到老湖码头7、8分钟。这是人们对我县道路建设所得出的最直接的体验。
“没想到,做梦也没想到,在湖边会有这样一条路出现。”老湖镇后埠子村的徐大爷谈起滨湖大道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个个镜头诠释东平速度
滨河大道,从开始筹划到正式动工只有四天,边设计、边施工,创造了东平道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滨湖大道,从规划施工开始到路基完成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创造了新的东平速度;105国道彭集段拓宽改造从大年初二开始动工,广大干部施工人员顶寒风、冒烈日,展现了新时期东平精神。
规划、资金、清障、拆迁,一项重点工程,就是一场硬仗,就是一个演绎交通建设神话的舞台。硬任务靠什么完成?靠信念,靠新时期东平精神的强大支撑。2008年隆冬,贯中大道开工建设。该路贯穿整个稻屯洼湿地,路基填石是道路填筑的第一道工序,在湿地填石要借助冰冻的地面才能将石头运进现场。一个月内解决20多万方填石,工程量之大,难度之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是错过了机会,别说施工机械,就连人都很难进入施工现场。为此,时任通达工程处处长的陈其林提前谋划,带领材料部的人员,组织了90多部大型运输车,找遍了周边30多个山头。按照施工计划,昼夜不停,硬是在25天内就完成了填石任务,为路基施工提供了时间和质量保障。
105国道拓宽改造工程一项改善我县通行环境提升形象的重点工程,一无计划、二无资金、且投资巨大。面对困难,县公路局不等不靠,多方筹集资金,于大年初二就拉开了建设序幕。他们按照边施工边争取的思路,在积极配合市公路局争取的基础上,直接与省公路局对接,把一般需要2到3年时间才能争取下来的项目仅用了5个月就变成了现实。期间,经历了多少困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一个个奇迹诞生的背后有着无数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滨湖大道建设测量时,当时已是11月份,去年的冬天因为雪下得早,似乎格外寒冷。为了让工程尽早开工,获得准确的水文数据,县交通局技术员张鹏穿着皮衣皮裤直接跳到齐腰深的水里,在水下一呆就是1个多小时,上来的时候冻得全身直打哆嗦。
滨河大道开工时正值炎热的六月,作为工程技术员的陈馨是个女同志,在40多度的气温下,她因没顾得上喝一口水,最后累得虚脱晕倒在现场。
在105国道拓宽工程建设期间,公路局工程处副处长邢召水在工地上不慎脚趾骨骨折,医生让他住院,但是他挂着工地上的材料供应,在医院简单治疗以后,打着石膏板、拄着拐棍又出现在工地上。
一条道路就是一个战场,一个试验场,一个考场。为了让工程早日完工,广大交通、公路部门干部职工把参与工程建设作为一项责任和荣誉,参战人员不分机关一线,职务不分高低,施工不分白天黑夜,用一组组镜头、一组组精彩,展现出他们无坚不克的铁军精神,让一个个困难在他们跟前倒下,让一条条道路在他们脚下飞快延伸。
道道美景催生产业链条
路通了,眼活了,人和了,力聚了,钱来了。公路交通瓶颈的打破,不仅改变了我县行路难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农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一条条产业聚集带,一道道生态观光线,一座座干群“连心桥”呼之欲出。
接山镇借力滨河大道谋求发展旅游业,配合县水利局、河务局等单位投资7000多万元全力打造汇河水系景观。截至目前,汇河水系景观工程雏形凸显。依托一路(即滨河大道)、两水(即大汶河和汇河)、一坝(即素有江北都江堰之称的戴村坝),整合旅游资源,规划建设集农家乐、休闲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带。道路让旅游资源并不是很丰富的接山镇借势而起,成为将来的发展亮点。
东平街道办事处抓住贯中大道两侧绿化的时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莲藕种植1600亩,苗木花卉358亩,经济林4500余亩,人工绿化1000余亩,既增加了观瞻效果,又带动了农民致富。
老湖镇依托滨湖大道的便利条件,加快沿线休闲、度假、文体、会展、考古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步伐。目前,万亩生态农庄已经落户该镇朱桥村,进入筹建阶段。
一条道路带起一个产业,一条道路串起一路财富。道通了,财通了,幸福也通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如同一条条流动的丝带,编织着财富,编织着梦想,编织着东平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