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历史上的古迹建筑(2)
庙宇
  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山西会馆和武庙。位于今关帝庙街北首丁字路口路北,座北朝南,东西宽约40余米,南北纵深220余米。在山门外有石狮一对,山门上部有戏楼,二门内有大殿五间,内有关羽塑像,周昌持刀立后。造像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殿上部飞檐斗拱,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看楼,为贵宾看戏之所。
  城隍庙。旧址在州城西北,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建于州署东。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知州刘箴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9年),知州沈维基重修神像。庙宇坐落在署东街中段路北,占地约15亩,前后3处院落,建筑宏伟。庙门三间,两侧一对石狮。庙门外有戏楼一座,坐南朝北,石基砌垒,前台立石柱,铺木板,为祭庙时的庆典、娱乐场所。庙门至戏楼是商业区,甬道两侧是商铺、摊贩。戏楼坐南朝北,面对马五殿。马五殿三间,两侧有角门和城隍神作警卫的鬼卒小庙。从角门进入中心大院,大殿五间,大殿的中央是城隍神像,两旁排列判官塑像多尊。大殿外两侧是廊房,廊房内全是壁画,其中东廊房内讲述“二十四”孝,西廊房内画的“善恶报应”的故事。后院正中为后宫6间,东西两侧分别为膳房和寝宫各3间。前后院之间均有两个便门相通。清制规定,城隍神“五月十一日神诞”为官家统一祭祀日,东平州规定正月十五为庙会(道教上元节),连续4天。庙会时,高跷、狮子、龙灯、杂耍和连台大戏应有尽有,再加上和尚们托铜钵、挥拂尘,道士们击木鱼、吹笙管,乡民蜂拥而至,热闹异常。1928年废祭庙活动,在后院设立民众教育馆,前院辟为中山市场,至抗战前夕,庙已破损不堪,加之学生将神像拉掉,守庙道士孙守波及弟子孔仲勉离庙而去,庙会也自行取消。
  真武庙。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原在西门里。真武,为传说中的北方太阴之神。原称玄武,本为北方七宿之名。七宿中虚、危两宿,形似龟、蛇,故称玄武。古称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为四方之神,宋祥符年间避圣祖讳,改玄武为真武。传说真武庙的真武神像极为珍贵,由整段紫檀木雕刻而成,其造型为罗汉,左手托龟,右手托蛇,高约两米十分威严。传说古州城有四宝:张迁名碑隶书宝,真武神像檀木造,报恩寺藏经天下少,城隍庙枸杞大如枣。神像为四宝之一,可见珍贵。相传祈雨最著灵应,道光五年夏旱,知州周云凤偕僚属步祷,甘澍立霈。真武庙建成至民国初,历时百余年,香火不断,后至民国二十年左右,民国政府才废此庙,改设西菜园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政府在真武庙原址建起了卫生防疫站,今遗址已建起居民区。在真武庙后,建有千佛阁(原址在安山运河岸南)。
  八蜡庙与刘将军庙。八蜡庙,俗称蚂蚱庙,建于北门里东侧,坐南朝北,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为祭祀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种司农之神之所。古人在农事完毕后,敬奉诸神庆祝丰收,并祈来年五谷丰登。八蜡庙的南部又有一庙,叫刘将军庙,形成庙中有庙的奇特布局。八腊庙,庙门三间,门外有戏台一座,每逢年节开设庙会。内有大殿五间,院中有假山、亭子,大殿后有道墙,墙上有小门通里院,里院北屋数间,西侧为厢房。据民国《东平县志》载:郡县均设八蜡庙,祀昆虫八神,岁以春秋仲月十四日举祭。庙在北门里,旧在州治南一里,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知州沈维基新建,前后两庙,后为八蜡庙,前为刘将军庙。头门外建戏台,八蜡庙前左右两亭,左为“搜香”,右为“延爽”。两旁缀以花石,周围缭以墙垣。刘将军庙,祭祀灭蝗英雄刘承志将军,以祈福佑康年。
  留魂庙。位于北门月城里,旧时官府杀人,都在北门外砍头。行刑前砍头的犯人,插上亡命牌子,押到北门外砍头,途中经过留魂庙时,刽子手对犯人要说一声“到留魂庙了”,犯人就在刑前把魂留在庙里。留魂庙因此得名。
  旗纛庙。址在州署东北。《大清会典》规定,每年九月初一,在此祭军牙之神、六纛之神。
  火神庙。址在州署东南,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
  马神庙。址在州署东马厂,祭马王之神,春秋二次祭祀。
  财神庙。址在南门里东。
  二郎庙。址在关帝庙东侧。
  另在城东一里堤上建有龙王庙;在东门外,建有东岳庙。在南门外建有药王庙,内塑药王像(孙思邈),每年旧历4月28日(药王生日),各药铺上庙烧香供奉。
寺观
  东大寺。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初名“十方报恩禅寺”,又称“报恩禅寺”,因在“府治东城隅”,州人又称之为东大寺。遗址在城内东城墙根一带。现存遗址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120米。“十方报恩禅寺”,取自“溥报三恩”(亲恩、君恩、师恩),“亲以生之,君以食之,师以教之”之意。“十方”,意为各方、天下。传说东大寺原有十八个住持,分住十八院,各院都有井、磨、碾。十八院的住持各自收徒传道。此外,寺内还有大雄殿、藏经阁、碑林等。民国时,县内设立的僧正司(管理地方佛刹、僧徒的机构),就驻在寺内,县内的龙山、芦泉、寅寺等地的庙宇,皆属僧正司管辖。
  西小寺。本名性觉寺,元至正二年,从凤凰山迁来,因建在城西,州人称为“西小寺”。寺坐北朝南,东西宽100米,南北长200余米,规模宏大,故州人有“东大寺不大,西小寺不小”之说。寺内分前殿、后殿,形成两处院落,前院为碑林,后院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跨院,东跨院是住持住所,西跨院为众僧人住所。寺东有花园,寺西有菜园。大殿内塑有佛祖巨像和数尊彩绘罗汉,方圆百里百姓前来烧香祈愿,香火常年不断。其遗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挖为鱼池。
  清真寺。位于十里宋街北段西侧,占地约6亩,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的伊斯兰教礼拜寺,199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嘉靖、清康熙、宣统年间多次重修与扩建。2006年,对清真寺进行了大修改造。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二门、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高12米,面阔20米,五开间,近深10.2米,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顶脊砖雕浅浮雕图案,脊中有宝鼎一座,两侧均饰以龙纹鸱吻,吻兽高突,正檐翘起。前殿和后殿有拱沟相连,后殿镇以攒尖式顶,斗拱结构,高出前殿之上,造型奇巧,巍峨耸峙,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的上顶有异曲同工之妙。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殿西为观赏台,台西为鱼塘,水面广阔,衬显寺建宏伟壮观。
  白衣堂。位于州署北侧,据碑文记载,建于明朝初年,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80余米。山门有古狮两尊仍存,内有三开间大殿一座,为起脊、斜山转角、斗拱飞檐、砖石结构的古建筑。里面有观音端坐莲花塑像。大殿前有东西廂房。廂房往南是二门,二门南是山门。大殿后有一片菜园。现遗址前半部变成了鱼塘,后半部已建上了民房。
  文昌祠。在州治南,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建。
  全真观。在州治南一里,元羽士刘志深所建。
  十方院。在州治东,清顺治年间知州周三斌建。
  三清观。在城内,建于元朝。
  老君堂。在火神庙街,建于元朝。
  观音堂。在城隍庙东。
  海会庵。在南门里东。        (侯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