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山纪行 |
7/25/2011 10:15:36 AM
添加人:刘晓
|
东平城西有山,史称峞山、螺山,因其形似一虎面南而踞,坊间称其为白虎山,疑因山有隋代大佛,近称白佛山。山以佛名,佛以山显。
暇日,樵秋散人邀三、五闲客,出城入景,越莲花洲,穿水街,顺蛇形山道,须臾便至山门下。山门外,有人设长几矮凳,兜售酒水,闲暇之余,行楚汉之乐,大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趣。传言山门旁曾有一巨石,似镜光洁圆润,可照得前生来世,昔黄巢兵败,退于此,镜前照得一犬,怒而毁之,故今不复见。 形宜远观,态须近视。入得山门,林涛呜呜,清风徐来,让人心骨具爽。山道有近人所盘石梯,先缓后陡。循道盘旋,渐入佳境,石道两旁荆棘藤蔓丛生,乔灌参差,树杂阴浓,仰不见天。行不多远,见一漫水石桥,桥下泉流甚急,其声淙淙,其质冽冽;桥边石板,苔积如绣,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所述“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大抵如此。越过石桥,便进入仙界,折而西行百余阶,见一挂云梯从天而降,其紧要处丝毫不逊于泰山十八盘,游人须作壁虎状,同行中有眩晕者,亦步亦趋,相携而行。 天下名山僧占多,白佛山亦不例外。及至梯顶,折而东行,见一寺院,匾曰“三教寺”。寺内古木参天,纹如裂碳,枝如苍虬;主殿内塑像共三尊,中者为释迦牟尼像,其右者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者为“太上老君”老子像。释、儒、道三教相安共居,此天下庙宇所稀有者,其教化意义远超其景观意义,个中玄妙,“殆非流俗所能知”。时值岁杪,天寒地僻,客稀僧闲,梵呗缭绕。老僧抚须说往,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传言孔子曾到此,不足信也,疑有续貂之嫌。不过,丘处机曾经游历至此,倒是有据可考的。自晋以来,白佛山便庵庙林立,道观掩映,缁黄如梭,游人如织,香火不断,吸引了八方善男信女,或祈福,或还愿,或占卜吉凶,或说玄论禅。山凹曾有太乙殿,太乙殿有一水井于莲台之下,不竭不溢,无人开启。传说与《水浒传》中龙虎山之伏魔殿南北对应,那伏魔殿“遇洪而开”,放走了天罡、地煞星。宋江招安之后,太乙殿便毁于一把无名之火,今仅存础基瓦砾。倒是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山会流传至今,人头攒动,比肩接踵;富贵达显,掷千金以争头香。盖世事大抵如此,盛衰轮回,道之不谬,佛之亦然。 移步换景,过了“三教寺”,再攀百余石梯,便到著名的石窟造像群,中为大佛洞,两侧各有一小洞,三窟之内,今存摩崖造像138尊。大佛洞中的释迦牟尼座像高近七米,雕于隋开皇七年,型为释迦牟尼盘坐莲台之上,面目凝重,气韵超凡,两侧神龛内造像栩栩如生。尤为难得一见的是东壁龛内造像《涅槃图》演绎了释迦牟尼的一生,涅槃之际,十大弟子围在身旁,或嚎啕、或默哀、或伏地抱脚......神态生动,触之即活、挠之则嗔。 别过“中原第一大佛”,继续前行,山中植被渐行渐稀,山势也愈加陡峭。猿攀而上,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顶有清代建筑玉皇阁,阁内彩塑玉皇大帝像。站在玉皇顶,气定神闲,极目百里,但见平湖如镜、汶水如带、州城如丸;俯首山下,林涛翻如麦浪......更令人惊奇的是玉皇顶是平的,其轮廓、大小与山脚下的磨石山底座非常吻合,传说很早以前,白佛山与泰山东西对峙,互争高低,二郎神采灵石补天洞,挥鞭将白佛山头抽下,山头落地成为磨石山,白佛山便停止了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白佛山的自然景观黑云洞、白云洞。因山势陡险,未得前往,听同行者介绍,两洞洞口不大,乍看无奇特之处,但逢夏秋时节,黑云洞吐云则阴雨连绵,白云洞吐云则晴空万里,所吐之云,笼罩山顶,形成晕圈,当地有“白佛山戴帽,庄稼老头睡觉”的民谚。更有传说,是黄巢的藏宝洞,内有巨蟒,曾有好事者进入探险,寒气逼人,阴森可怖,无功而返。 其余诸景,如唐窟、宋窟、摩崖刻字、放鹤亭、罐子鼻等,亦各有妙处,不得尽述。 (贾传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