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乡的“民情日记”
      本报讯  在旧县乡,每个党员干部手中都有一本“民情日记”,记录党员干部每天的工作事项,走访了解到的乡情民意,为群众解难释惑以及办实事好事的情况等。每周六他们将“民情日记”交到乡组织室,乡里定期开展一次总体评价,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年终业绩考核的一项主要依据。
      “民情日记”饱蘸着沉甸甸的民生情。日记所包含的内容覆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日记中有为老百姓呼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难题的,如干部任淑华在日记中写到“尹村一带近几年核桃产业发展迅速,家家户户在山上种植了核桃,收入前景非常可观,但尹村一带交通落后,道路泥泞,得抓紧进行旧姜路、尹村三上山路的建设工作,打破偏远乡村发展瓶颈,穷了多少年的乡亲们生活可到了改善的时候了”。有挂念残疾人、为他们想办法、争取治疗机会的,如干部陈成文在日记中写道“很长时间了,一直牵挂着几个白内障患者的家庭,一想到他们生活不便就感到如芒在背,现在好了,上级有政策可以免费为五位乡亲做手术,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有关心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积极献言献策的,如干部高令邦写到“农村环境卫生年年搞,收到的效果都不大,今年借助全县的大好形势,下了大力气,收效很大,村民们很高兴,我们出点力、流点汗也值得,现在要着手把便民垃圾池建起来”。像这样的日记,旧县乡的党员干部已记录了300多篇,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0多个。对职责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党员干部及时向上级或有关部门反映,做好跟踪落实工作,并及时将办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因客观原因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党员干部耐心向群众解释,宣传相关政策,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民情日记”切实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旧县乡党员干部了解乡情民情,转变了干部思考问题的方式,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的呼声、帮扶贫困群众,解民困,排民忧,形成了旧县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力量,正在感染、带动着周围的群众走出贫困。一篇篇“民情日记”,像一道道彩虹,架起了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董光庆  刘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