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的相约 |
9/22/2011 10:10:07 AM
添加人:刘晓
|
仿佛一夜之间,戴村坝朝气四溢,靓丽了容颜;仿佛一夜之间,600年的等待,化成这唯美的画卷。
日晷广场巨型的雕塑记录着每一个令人心动的时刻,观坝亭的凝视中记录了每一个永恒的瞬间,戴村坝博物馆记录了中国运河文化的更迭兴衰,经历了600年的等待,经历了600年的相约,一个古老和现代相融合、生态和文化相融合、休闲和娱乐相融合、历史和自然相融合的戴村坝旅游景区赫然展现在世人面前。 是谁让古老焕发出神采?是谁描绘出这迷人的画卷? 探寻戴村坝建设的历程和足迹,记者被一个个故事激励着、感动着。 戴村坝横跨我县清汶两水之间,始建于明永乐9年,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素有“江北都江堰”之称,是中国古运河史上举足轻重的分水水利枢纽工程,曾造就“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分水奇观,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过去人们去观览戴村坝,只能弯弯曲曲绕行到大坝的南头,且观览地段狭小,基本没有其它的辅助设施,使人们对戴村坝地位和作用了解大打折扣。而戴村坝北堤虽然离县城较近,但由于位于汇河、大汶河和大清河交汇的中间地带,原来基本无路可走。大堤周边由于长期人迹罕至,到处杂草丛生。由于基础设施的缺憾,使戴村坝一直未能成为东平的主打景点。如何让这一历史奇迹重现往日的辉煌,打造东平旅游新的景观,县委县政府领导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2010年4月,县委书记陈湘安对戴村坝及其周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先建设连通道路、后规划建设高标准旅游景区的战略构想。这是一个凝聚着气魄和智慧的大胆构想,也是一个跨越戴村坝600年历史的构想。由此,戴村坝景区建设翻开了崭新篇章。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一个泽被后世的光荣使命,面对着县委县政府的重托和全县人民的期望,面对着缺兵少将、资金困乏、地质条件复杂等重重困难,不足20人的县河道局一班人毫无二话,义无反顾地接过了这块“烫手的山芋”。 戴村坝车行道路建设共3条,全长近2.5km,是整个戴村坝景区的最基础的建设工程,它建设的快慢好坏直接关系到戴村坝景区的后续工程建设。由于道路必须穿行汇河河口,其复杂的地质条件超出常人的想象,也对建设设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县里为他们的规定的建设时间是45天。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建设资金没着落,一个又一个困难对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要按时完成任务,在困难面前退缩,我们就不配做一名党员,也不配做一名真正的河道人。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河道局一班人开始了和各种困难艰难的博弈。 (下转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