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旧县乡结合乡情,利用酒糟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以培育区域性、特色性、主导性产业为发展目标,按照“市场拉动,政策推动,专业村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工作思路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培植,有力地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乡发展食用菌养殖协会一个,会员1000多人,食用菌养殖专业村6个,养殖面积50万平方米,从业人数3600人,产值1600万元,产品远销济南、广东、天津、北京等地,每个大棚或土洞每年可创收3~5万元,小小蘑菇逐渐“长”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建设养殖专业村,膨胀养殖规模。旧县乡养殖鸡腿菇条件得天独厚,全乡各大淀粉厂年产酒糟达2000万公斤,原料丰富。乡里先后与省农科院、曲阜师范大学广泛联系,在原来食用菌养殖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养殖专业村,改变原来资金短缺、技术力量差、场地小、信息闭塞的局面,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并成立了专门的养殖专业村协调领导小组,由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协调,负责专业村的建设规划、用地协调、资金筹措,督促检查等。通过对上争取,招商引资,租赁倒包等形式,先后建起了6个专业村,3600多人从事该产业,房前屋后,荒山滩涂,坑塘岸边建大棚、挖土洞,使特色养殖成为一道亮丽景观。
成立食用菌协会,增加养殖效益。为切实解决食用菌养殖中的技术、信息、销售等问题,乡政府因势利导,在县民政局注册登记成立了旧县乡食用菌养殖协会,以此为依托,给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与山农大、省食用菌研究工作站等科研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来旧县授课指导,提高养殖水平。会长任德祯通过网上招商,与上海、北京、天津的商户建立了稳固的鸡腿菇销售关系,打通了销售渠道,保护了菇农利益。
培植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为培植壮大食用菌特色产业,该乡以产业为依托,投资300万元建设机械化食用菌拌料厂、冷藏厂和深加工车间,使鸡腿菇保鲜期更长,实现了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实现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品质。为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规避市场风险,乡里组织养殖大户去济南、淄博等地考察市场,发展双孢菇养殖项目,改变了食用菌单一的养殖格局,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李明全 刘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