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士——孙传尧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和工程科技领域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名录中赫然写有东平人孙传尧的名字。
  孙传尧,山东省东平县人,矿物加工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12月,孙传尧于东北大学选矿专业毕业后到新疆可可托海矿务局工作。可可托海矿区地处中、苏、蒙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中,生活工作条件相当艰苦,冬季常常在零下40C-零下60C。除了漫长的严冬令人难熬外,当年物质生活的贫乏也令人难以想象。据孙传尧回忆,刚去的10年内没见到商店卖过鸡蛋,多少年没买到过植物油,每人每年定量供应的带骨肉也就五千克左右。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孙传尧。他先后当过装卸工、房屋修缮工、井下采矿工、掘进工、选矿厂的磨矿工、重选工、磁选工、浮选工和值班长。在这些工人岗位上,他练就了一身真功夫,为他后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功底。1974年,选矿厂处理低品位的锂矿石,因流程结构和工艺条件不适应,在一个时期内锂精矿均为废品,冶炼厂拒收,产品质量成了瓶颈。当时只有30岁的孙传尧,独自在实验室搞科研并组织工业实施。他改造了流程结构,在锂浮选前加设反浮选作业,预先排除比锂辉石更易浮的角闪石等脉石,大幅度调整药剂制度,强化串联搅拌,当原矿含氧化锂0.32%时,所得浮选精矿达4.42%(4%就是合格品)。这项生产指标在国内外绝无仅有。1975年春,孙传尧担任了冶金部下达的选矿工业试验项目的负责人,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和工人日夜奋战20多天,10台崭新的浮选机如期制造安装到位。严谨的工作和勤劳的汗水终于开花结果:工业试验开车后一次成功,保证了大选厂的建设进度。他先后担任8766选矿厂的技术总负责人、生产技术副厂长,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创造性解决了—50oC—60oC的严寒条件下水源地供水、非保温矿浆管道两相流输送、粉矿仓冻结、尾矿库冰下沉积放矿等关键性的工程技术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孙传尧与合作者用10年时间对我国铅锌选矿开展技术攻坚,创造性地提出异步混合浮选法,在我国最大的凡口铅锌矿首获成功,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铅锌分离方面也接连开创新技术,成功地用于西林、浑江、锡铁山等矿山,多次获部级科技奖。从1992年起,他努力开展电化学控制浮选综合技术的研究并主攻工业化应用,该项技术在西林铅锌矿等矿山获得成功,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组织领导和参加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湖南柿竹园复杂多金属矿选矿科技攻关,与科研、设计及企业的同行合作,经历10年奋斗,研究成功我国独创的钨钼铋复杂多金属选矿新技术——柿竹园法,解决了钼铋硫化矿,黑、白钨矿和萤石的综合回收技术,以及含钙矿物浮选分离的难题,是世界钨选矿技术的重大突破,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并与他人合作出版了一部高水平学术专著《硅酸盐矿物浮选原理》,主编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手册》等书。孙传尧还率先将前苏联的惯性圆锥破碎机引入中国并进行开发应用获得成功。他主持研究的硫化矿选择性捕收剂BK301,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同时,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指导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5人。鉴于孙传尧在工程技术领域突出的业绩,2003年,孙传尧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