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路上的接力赛
  深秋时节的东平,枫叶映面,黄叶飘堕。我县“全省千村公路扶贫”工程建设检查组一行,越贯中大道,穿环湖公路,享受着近年来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的成果,一路前行,一路欢歌,来到了人声鼎沸的施工现场。
“水泥加水较多,必须纠正”
  据介绍,这次 “全省千村公路扶贫”工程共涉及我县商老庄乡、戴庙镇、梯门镇3个乡镇25个村,建设里程62.5公里。从计划下达到勘测地形,从招投标到施工队伍进场,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天气多变、人员流动等诸多因素,考量着每一位建设者。
  在220国道东部的戴庙镇司里村,前面的指示牌提醒我们目的地到了。从现场可以看到,前期进行的路基处理平平整整。进料、摊平、振捣、抹面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当一车熟料倒入路基摊平后积水现象较多。这时,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主任郜宗星霎时晴转阴,板起了面孔:“这样做不行,必须纠正。”陪同检查的镇村领导赶紧围过来,听一听这位“公路专家”的意见。原来,这样做忽视了现有沙子水分较多,搅拌时水比例过高,造成水分过大,配分比不合理。随着今后天气骤然降温,容易造成路面结冰形成蜂窝状,直接影响公路使用寿命。话不说不透,理不挑不明。在场人员顿时豁然开朗:小事不可小视,当即表示立马纠正。
“把问题消灭在修路前”
  在梯门镇花篮店村,进入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火热的施工场面。不远处,相继落地的服装厂等企业依次布阵。脚下厚度18公分、宽7米的康庄大道正在一米米地延伸,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据介绍,这里是我县“八大集市”之一,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近年来,随着梯门镇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如今这里已成为众多商家青睐的“创业洼地”。原有的主干道有3米宽,借助“全省千村公路扶贫”工程的东风,决定增加到7米宽。于是,一幅路通百业兴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检查组一行用挑剔的眼光,关注着施工现场的一举一动。突然,县交通运输局副主任科员陈振元发现与原来路面接缝处施工前未进行洒水。“停”。性格率直的他招呼道。事实上,洒水后两者自然成为一个整体,既美观,又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对,高见。”在场的梯门镇镇长朱延华当即表示,马上照办。
“前期工作不能省事”
  山道弯弯,一路一景,如胶片,像画屏。寒风中,精神抖擞的酸枣为我们招手,簌簌飘落的树叶为我们鼓掌。一路疾驰,翻山越岭到达梯门镇西柿子园村。
  在村口,一台铲车正在几位施工人员的指挥下,对两道圆管涵进行安装。第一次未成功,第二次放入指定位置后,被负责施工的监理张鹏看到后立即予以制止。原来,他们未对原路基进行处理,直接放入圆管涵,导致以后进行路面施工时,在振捣环节上容易将圆管涵振裂,造成于事无补。正确的做法是:将路基挖出一定深度,放入圆管涵距离路面50公分,然后进行砌石加固,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外行就是外行。几位施工人员恍然大悟。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付茂娥介绍,在路面全部竣工后,他们将对沿线进行美化、绿化,让这个小山村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走一路,查一路,看一路,我们看到了精品意识在路上延伸,责任在路上延伸,比赛在路上延伸。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县25个村的62.5公里“全省千村公路扶贫”工程全面竣工之际,也正是我县加快发展腾飞之际。
                                                           (方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