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所:汶河岸边幸福地

  河孕育了一个刘所,刘所孕育了一种富民强村模式,一种富民强村模式从真抓实干中走来,
  从诚信服务群众的村干部心底走来。

  接山镇刘所村同全县的乡村一样,是一个靠土地吃饭的村庄,这几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富民强村之路,成了该乡镇有名的富裕村。今年,集体收入达到56万元,群众平均每人收入过万元。
  做活土地文章,提高经济收益。该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委托流转的方式,将土地流转给经营大户,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基地800亩,亩均收入1万多元,实现产值800多万元。村集体根据合同约定,从蔬菜销售收入中按照每斤3分钱的标准提取服务费,年增收20多万元。该村地处大汶河北岸,有耕地960亩,不适宜种植庄稼的河滩比较多。刘所村因地制宜,发展农田林网960亩,荒滩林地200余亩,将林地承包给农户发展丰产林,村民人均拥有100多棵树,村集体和农户二八分成,5年一个轮伐周期,实现了年年有新植,年年有效益,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
  盘活闲置资产,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该村通过对外租赁闲置的场院、闲地,招商引资兴办项目。2010年,引进了投资1000万元的火花塞加工项目,村里整合村内闲置场院,将旧村委大院作为火花塞厂的生产场地,为该厂节省了建设厂房资金,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节约了土地,安置了村里闲置劳动力就业,村集体通过提供场地租赁,实现年增收2万元。
  做实民生项目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幸福。该村投资120万元,建设了集村委办公、党员教育培训、文体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大楼和农民文体活动广场。按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求,投资10多万元,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极大的方便了群众。投资10多万元,对原来的村委办公室进行了改造,共有房间7间,300多个平方面。村里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投资53.6万元,在新汇河上架桥一座,取直了通村的道路;投资66.8万元,硬化入村道路4500米,村内街道2000米,新修、维修生产路5000米,并安装了路灯。全村三横七纵街道已全部硬化,投资2.4万元,对全村进行了绿化,栽植垂柳、樱花、紫叶梨、百日红等观赏林木。成立了环境卫生清运队,修建了垃圾中转站,指定了柴草堆积处,村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创新管理机制,激励干事创业热情。近年来,该村两委成员采取以“述、提、议、定、评”为主要步骤的“五位一体”机制,使一切工作都在阳光下公开公正进行,实现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述”,即两委成员定期述职,即年初述诺、每月述职、半年和年终兑现奖惩。“提”,即民情提案,实行村两委联户制,每月收集一次群众提议,集中处理反映问题。“议”,即询问质询。村两委在作出重要决策前,都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议事会征求意见。“定”,即重大决策票决。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定,对需要决策的事项,让党员群众先了解、先讨论,对属于听证决策范围的议题进行听证,最后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无记名投票表决。“评”,即定期民主评议。每半年对村两委班子进行一次民主评议,通过评议,评出了作风,评出了干劲。为进一步增强村干部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推行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制度,根据对村集体经济创收的贡献,每年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奖金额度,报镇党委、政府审核批准后,对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进行经济奖励。
  倡树文明村风,实现健康和谐发展。近年来,该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文明建设一起抓实抓好,实现了乡村文明、经济发展、人民幸福。该村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规范了村民的言行举止,提高了村民素质。精心开展“文明人”、“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符合村民生活实际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也教育了别人。树立良好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该村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的规定,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