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集街道重锤擂响“文化惠民育人”鼓点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文化强街,必须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是彭集街道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工作中,结合彭集文化事业发展实际上上下下形成的共识。今年以来,彭集街道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惠民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大气魄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大手笔开展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活动,开创了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为民搭建了广阔文化舞台。
  规范提升综合文化站,让文化惠民龙头“舞”起来。今年本着“繁荣文化、传承文明、宣传科技、培智富民”的宗旨,对街道综合文化站进行了规范和提档升级,目前综合文化站集社区教育、文化指导、艺术培训、健身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免费向群众开放。站内设置有多功能活动厅,书刊、电子阅览室,文化资源共享支中心,培训教室,健身房、娱乐室,文化管理用房及办公室、器乐室等。图书阅览室有各类图书万余册,真正实现了图书资源共享。电子阅览室配备了20台微机,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可以为群众提供文献视频点播、学习培训、上网浏览等服务。综合文化站达到了六室一校标准,且各项制度健全。
  大投入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让文化阵地“热”起来。建成较高标准文化大院20多处、文化广场9处,培树了文化创建示范村15个,农家书屋49个。20多个示范村,村村建起了文化工作示范一条街,村村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前郑海、后亭、后围、陈流泽等几个村均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文化广场,占地均在1万平方米以上。今年开春以来,彭集街道的龙崮、后代村、尚流泽、陈圈、柳营等村已经建成文化广场和文化一条街。通过狠抓文化工作,也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干劲和热情。同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创建经费的投入途径,采取街道财政补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的办法,逐步形成了政府补助、社会赞助、集体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同时,积极争取新华书店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从资金、图书、信息等方面为“农家书屋”建设寻求外援。到今年,彭集街道依据各村实际,把农家书屋扩展到49个行政村中 ,农家书屋报刊达到15种以上,图书藏书人均5册以上,农村科技图书30%以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完成。有6个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其中陈流泽村文艺宣传队达到了60多人,精心编排文艺节目40多个,能演3个多小时。龙崮村在夏天广场上玩耍、自娱自乐的人高峰时能达到100多人。与乡村文明行动活动相结合,全街道有20多个村建起了高标准的乡村文明行动示范街,彭集街道被评为全市乡村文明行动示范街道,后代村、龙崮被评为全市乡村文明行动示范村。尚流泽村农家书屋被推荐位全国优秀农家书屋。该街道前郑海、后亭、后郑海、后围等9个村被列为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后有1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有2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大手笔培强载体,让惠民文化活动“靓”起来。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全面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彭集街道充分发挥各村文化大院的作用,与开展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相结合,推进农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将文化大院建设成了农民获取知识的“新型课堂”。督促、指导前郑海村、后亭、后围、陈流泽、尚流泽、后代村等村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投入,配备了电脑、电视机、VCD等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等。同时广泛开展了“文化、卫生、科技”下乡活动,送知识、技能到田间地头。在尚流泽、龙崮、陈流泽、前郑海、后亭村、张圈等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说身边事,唱身边人,常年开展文艺演出,从而达到“文化育人、弘扬新风”的目的。街道把社区建设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加大了社区中心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以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集约化。后围社区、流泽社区等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均把文化设施建设列入重要方面,集中县镇和社区所辖村的财力,整合资源,超前规划建设。流泽社区除建设了文化广场外还为村里的文艺宣传队设立了室内场所,购置了服装,落实了活动经费,使该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而又极具活力。    (袁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