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鲁迅先生闲聊 |
12/6/2012 11:49:57 AM
添加人:王京玉
|
书入手当天就读完了,不知该说些什么。近于先生那句“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对于先生,我们似乎说得太多了。长江文艺版的《鲁迅全集》,计1200万字。稍微大一点的书店,论述先生的书远超《鲁迅全集》,有的还设置了“鲁迅专柜”。很多人自称先生的私淑弟子。当初敢说“我的朋友鲁迅”的人不多。那时最著名的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因为适之先生主张宽容、容忍,鲁迅先生打起笔仗来却“一个都不宽恕”。所以,我读《我的朋友鲁迅》,就像听先生与内山闲聊。闲聊有闲聊的乐趣,听者亦有倾听的乐趣,而不必刻意寻求什么宏大的意义。
内山完造回忆初次见到先生的情景:“他一边喝着我夫人沏的茶,一边点燃了烟,然后用清晰的日语对我说道:‘老板,麻烦你把这书送到宝乐安路景云里××路’。”两人熟了后,先生总用日语叫内山为“老板”。先生去书店次数多,逗留时间长,客人反倒经常以为先生是老板了。也有人认出来,在一旁小声嘀咕,“鲁迅、鲁迅”。倘若我有幸在场,不要先生签名或合影留念。我会远远望着,看他不拿笔只拿烟且谈笑风生的样子。我读过很多缅怀先生的文章,内山写的,相较之下并不好。但他与先生做了十年的朋友,文字平白直露,亦自有一种深情在。 想做先生的朋友其实不难。读郁达夫萧红等人的文章,觉得先生平易近人,喜欢开玩笑。然而我们读他读得太投入,总以为那个横眉冷对的人才是先生,结果先生成了严父畏友,相互间可以口无遮拦、戏谑扯淡的朋友则万难承担了。内山何其幸也,因在上海开了家书店,得以沐先生十年之春风。我等后辈,只能借他人的回忆,或直接读先生的文字来构想自己心中的那个鲁迅了。 内山惊讶先生的“美妙如那眼”,我更喜欢先生浑身的烟味和幽默。先生去见英国朋友时被酒店的电梯工赶出来,爬了七层楼梯。结果英国朋友送先生,正好赶上有那个电梯工的电梯,先生得意地说,“英国人对我照顾有加,非常有礼貌。电梯里那伙计一脸惊异的表情。哈哈。”我猜想先生一定事先设计好了。赶不上有那个不开眼的电梯工的电梯,就再与英国朋友闲聊几句。对势利眼的此种回击,要比痛斥和教育的效果好得多。 先生做事说话与常人总有几分不同。先生有个官方背景的学生,要帮忙撤销对先生的逮捕令。先生拒绝了。“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清冷的。”先生以此反讽当局的黔驴技穷。有个妇人向先生借钱捞人,先生明知她势必被狱警欺骗,却还是借给了她。内山不解,先生说“如果你是那女人,而我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劝你不要去,你肯定迫于无奈答应下来,但心里一定很绝望吧。”多熟悉的话呀,与他的“铁屋子理论”有几分相通:“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她之所谓可有。”对朋友,先生却惯于直言。一次内山对一幅国画--《秋光山水图》,里面有个荷柴人--大发诗意:“真是所谓画中人啊。”先生说,“那可不对。那人定只是想着累死人了。”先生不赞成内山的杂谈光写中国好的一面,“那样做的话不仅会主张国人自满的情绪,也不利于革命事业的推进。” 先生表现不满时也很幽默。他抱怨出版社的拖拉:“翻译的人突然死了,作家高尔基最近也死了,但你们出版社还没完成校稿。你们是打算等读者也死掉吗?”说完先生又加了一句:“但是没有人回我。”先生其时已经是“大腕”了,仍然胳膊掰不过大腿。先生给内山讲过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徐福海外寻仙药,比如打油的故事。打油的故事尤为有趣且引人深思,但转述起来太长了,还是去看原文好。内山遗憾自己“记性不好,平日又懒惰,没有把(先生)那些话一句句都记下来。”真是遗憾! (瘦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