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原--东平文化发祥(3)
夏商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分野融合
  自大水从东原退去以后,东原人的祖先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活,初期的东原文化就在先人的劳动中产生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东原文化为区别于中原腹地的文化而被称为东夷文化。其实,东夷文化含义很宽泛,东原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先秦东厥文属于东夷文化系统,但夏商文化与东夷文化是古代中国并存的两大文化体系,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文化体系不断融合,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对周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这两种文化与周边各个地区的文化共同组成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东原文化作为东夷文化的一部分,其源祖是大汶口文化,也属于龙山文化。东原地区的先人在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夏代以前,东夷文化相对比较独立。蚩尤被杀之后,东夷文化受到来自中原腹地的文化的影响很大,同时,东夷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原文化。
  夏代建立以后一直到周代,中原文化的代表是夏商文化。夏商文化的主流是以统治者为核心的官方文化。夏商官方文化的代表是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具有文字记载的中原文化就是从夏商文化中的卦爻辞开始的。夏商文化在周代以前在中原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对各个地方的地域性文化起着引导和影响的作用。东原文化因此受夏商文化的影响很大。任何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文化也是这样,在夏商文化影响东原文化的同时,东原文化除了对夏商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外,还对取代夏商文化而自立的周朝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夏商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随着西周政权的建立和武王伐商的胜利,夏商文化一方面与周文化融合形成新型的中原文化,一方面进一步东趋,与东夷文化融合,形成可以与中原文化媲美的新型的东夷文化。这种东夷文化主要汇聚两个区域,一是齐文化,一是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是夏商文化东趋与东夷文化西渐的结果。
夏商文化的东趋
  夏商文化不但包括夏代和商代,还包括夏代以前的文化和取代夏商文化的周代文化,它是代表统治者的官方文化,在与东夷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反映了从官方文化走向地域性文化的历史性转变。
  夏以前,黄帝所代表的华夏部落联盟的军队与蚩尤部族的军队进行大规模战争就是早期夏商文化东趋的历史见证。
  黄帝部族最先生活在今日的清姜河(姜水),后来他们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中南部,然后继续北进,到达今日的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区域,并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炎帝部族最先生活在漆水(姬水)一带,也沿黄河东进,到达今日的河南境内。
  当时,还有一个部落群体,他们从山东境内来到这里,他们就是代表东夷的最早的东原人,他们是九黎族部族。就在黄帝和炎帝带领各自的部族从母系氏族中脱离出来独立发展的时候,九黎部落集团也在逐渐由西向东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了。在经过了数代人的长途跋涉以后,九黎族终于到达山东省境内。今日的曲阜、东平和阳谷,是当时九黎族人生活繁衍的中心地带。九夷族就是东夷族,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的集团。
  黄帝部族、炎帝部族和九黎族这三支人群都在争取河北、山东这片气候宜人,水草丰茂,土地肥沃,适宜人类生存的乐土。黄帝部落集团由北向南发展,炎帝部族联盟由南向北发展,九夷族从山东向四面发展,他们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大规模的战争。首先,炎黄大战,炎帝屈服于黄帝,南北两个大部落集团联合,进一步联盟使炎黄部族集团成为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势力最大的人类群体。接着,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求救于黄帝。黄帝率举国之兵与蚩尤的九夷部落之兵大战于涿鹿,结果,蚩尤战败被杀。战争的结果使炎黄部族和东夷各部族大融合,形成更加强大的华夏部落联盟。
  战争对文化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黄帝、炎帝与九夷族的战争对各方文化的破坏都是巨大的,但是,也有有益的一面,那就是融合和促进。黄帝部族、炎帝部族和山东的九黎族部族代表三个不同部落的文明,他们之间的融合就反映了文化的融合。九夷族战败以后,或者屈服于炎黄,或者远走他乡,或者在山东境内更加偏僻的地方继续生存繁衍。从总体上说,九夷族所代表的东夷文化受到一定的摧残。融合以后东夷文化被炎黄所代表的中原文化所同化,使东夷文化沿着中原文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东夷文化的先进内容也对中原文化产生补充作用。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排斥,相互促进,都进一步发展壮大。
  涿鹿之战是从上古神话中查考的中原文化东趋的最早记载。黄帝以后,尧、舜、禹等帝王东巡泰山,也是中原文化东趋的见证。尤其是尧帝归葬东平,他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必然因之大规模地进入东原地区。舜帝、禹帝虽然都是东夷人,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帝王文化仍然是中原文化,他们到东原巡视,就会给东原带来中原文化的新鲜气息,给东夷文化输入新鲜血液。特别是大禹治水于东原,题石以记,正是中原文化东趋的历史佐证。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为了加强对东夷各部族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少康复国”则反映了夏文化对东夷文化的进一步影响,特别是予(又作杼)征东夷,大获全胜,对东夷文化的融合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予继位后,开始对东夷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度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北)。为对付善射的东夷,他改善武器装备,改进和发展了兵士的甲胄和矛。东征之战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东海海滨。予在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文化的胜利。
  鲁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周王把六族殷民赐给伯禽,这六族是: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周王还让周的有功之臣去管理东夷。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就是周的功臣,太公吕望被封于齐,都营邱(今山东临淄)。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分封制的结果必然使中原文化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原文化的中心必然由夏商文化转变为周文化。同时周文化和夏商文化也在向东夷快速覆盖,并与东夷文化杂交、融合、发展,形成新型的东夷文化。
  在周代,鲁国的文化可以看作中原文化的代表,鲁国是礼治的圣人周公姬旦的封国,周公的后代们继承了周公的衣钵,制定、完善和发展了周礼。这个诸侯国的精英对礼乐诗书非常痴迷,善于研究学问。当鲁国产生孔子、孟子等一系列文化精英的时候,中原文化才真正从中原转移到了东原地区。使东原文化成为中原文化的一个核心。
  夏商文化的东趋,不仅表现在民族冲突、战争、迁徙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中原文化在农业生产、冶金、制陶等方面,还表现在道德、习惯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
  从夏商文化的前期来说,黄帝部落的东进,将医药知识和技术传给了东夷人,造车技术传给了东方,炎帝部落将南方水稻种植技术传到了东夷,神农将医药和中原农业技术带到了东方。到了夏商时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对东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商代,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和制鼎技术都对东夷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周开国以后,夏商文化中的一部分完全融入东夷,尤其是鲁国的建立,把中原文化直接推向东方,对东夷文化的影响具有空前性和主导性。鲁国文化的崛起,也要归功于中原文化对东夷文化的影响。(姜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