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原--东平文化发祥(5) |
3/27/2012 10:48:17 AM
添加人:王京玉
|
周初分封异姓宿国
东平县城西数公里处有一村庄名叫宿城,宿城村就是在宿城古城的遗址上建立的。古宿城是古代宿国的都城。该国始建于西周之初。周武王灭了商,建立了西周。他非常崇拜上古贤王伏羲氏,为了表示对这位古代贤王的景仰,他封伏羲氏的后代于宿地,为其建立了封国。 宿城故城遗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余米。其地势明显高于周围田地,城垣轮廓尚能看清。遗址西北角仍有北城墙残存,高1-2.5米,长180米,宽15米,夯土层、柱洞明显。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错银铜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农具,均是国宝级文物。古宿国遗址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宿国人把国都建于峞山之南,目的在于以山做北部屏障。这峞山就是现在的白佛山,山上古柏苍翠,郁郁葱葱,树下野花遍地,间有荆棘纵横。绿树之外怪石兀立,绝壁遮天,石间有泉,流水潺潺,四季不断。山下是无垠的平原,土地肥沃。南有大河自东而西,田地便于浇灌。古人建国于此,尽得强国富民之道。 《东原考古录》载:“东平古名郡也。考自倚峞开国,筑宿为城,南澄汶水之清,东撷龙山之秀”,由此可见,古帝王在此建国的确是看中了这里山清水秀的地貌。 古宿国的国君是上古太皋的后裔,风姓,周王赐予男爵。古宿国国小势微,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强国崛起,它便依附于周围的强国。宿先依附于鲁国,后来又依附于齐。鲁、宋两国曾两次结盟于宿城。鲁隐公元年(前722)九月,“宋人盟于宿”。这是《春秋》中第一次提到“宿”。鲁庄公十年(前684),齐鲁毁盟,刀兵相见。宿国因是齐国的盟友而被宋攻击。三月,宋国攻灭了宿国。为了彻底消灭宿国,宋国把宿国人迁到别处去居住。宿国人失国以后被迫多次迁徙。据《元和郡县志》有“泗州宿迁”之说,今江苏宿迁即宋人迁宿之地。 宿国的盟国齐国为宿国报仇,派兵攻灭了宋国。齐国收复了宿国失地,因为宿国贵族已经迁徙而去,便没有再恢复宿国的诸侯地位,而是对宿国的土地加以占领,继而在宿地设管理机构,称“无盐邑”。 古宿国名虽然在东平这块沃土上消失了,但是,古宿国这个地方却为后人所特别看重。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在东平境内设东平国,封其子刘宇为东平国王,国都设在宿城。东汉时封刘苍为东平国王,三国魏明帝封曹操之子曹徽为东平国王。宿皆为治所。东晋时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宿城为郡治所。南朝刘宋时,东平郡属兖州。郡治宿城。《宋书州郡志》载,北魏时宿城为东平郡治。北齐,东平郡移至泰安博城(今泰安市岱岳区旧县),无盐并入须昌县,须昌县移治宿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宿城县并入须昌县,中宗景龙元年(707),复置宿城县。治宿城,属郓州。德宗贞元四年(788),改宿城县为东平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东平县名。文宗大和四年(830),改东平县为天平县,3年后并入须昌县。自此,宿城不再设置县以上的政权机构。但是,它至今仍是东平境内的一个重要集镇。 周穆王行狩困昆山 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帝王,姓姬,名满,是周昭王之子,世称“穆天子”。他一生活了一百多岁,是一个老寿星,在位的时间很长,有五十多年。《史记》中有“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和“穆王立五十五年,崩”等语句。他一生喜欢战争,乐于远游、狩猎,还喜欢造车,因而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一个被后世神化了的人物。 周穆王与东平有缘,他曾经率军平定东夷之乱。所谓东夷之乱,就是东方诸侯国徐国国君看到周穆王西游,不体恤民情而发动的东夷多个诸侯国参加的反对周穆王的战争。当时,周穆王让擅长制造技术的造父担当自己的车夫,用诸侯献给他的八骏神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来为他拉车,文武百官随行。所到之处,都向周穆王献礼,有不尊者,或者有反对者,周穆王就派兵剿灭。到了昆仑山麓。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西王母的女部落首领,她极力劝周穆王回朝。周穆王接受了她的规劝,带着她赠送的礼物,班师回朝。他回到了国都,就集结兵力镇压造反的东夷人。周穆王的部队与东夷人的部队在大野泽畔进行会战,结果周穆王的部队失利,被围困在一座山上。周穆王派人到鲁国去搬救兵。当时正是夏天,多日无雨,很多士兵到处寻找水源。这时,周穆王的马匹突然用力刨地,人们从这个地方找到一眼泉水,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马刨泉”,也就是现在的“马跑泉”。周穆王被围困的那座山,人们称之为“困山”,就是现在的“昆山”。东平境内的昆山有众多景点,除了月岩寺和寺东的马刨泉以外,东有蟾蜍峡、莲花沼,南有玉灵崖、石室洞等,洞上有塔,名叫小虚观,塔下有泉,名曰饮马泉。其泉水清洌,四季不断。石室洞口有清康熙年间地方名人马光远书写的泉名,洞内泉水终年不断,流出洞外顺着人工开凿的石槽流入寺中荷花池内。 昆山的马刨泉和饮马泉四季长流,泉水在山崖上形成瀑布,远看如百尺长练垂于青山之前,近看其瀑,洁白如雪,飞花四溅,如雾,如尘,如云,如涛,其声贯数里,十分壮丽。因此昆山便有“昆岩瀑雪”之美誉,是东平古代八大景点之一。古人游昆山,观美景,有诗赞曰:昆岩瀑雪,曾上崑山到绝颠,月岩寺里涌奇泉。何年鬼斧开奇迹,此日蹄涔自古传。石□突喷翻雪浪,碣阴细响上冰弦。方堪借老僧搨树,掛斜晖车又着鞭。 无盐才女 今东平县城东南、大汶河北岸的无盐村,在西周、春秋时,曾为太昊后裔风姓宿国封地;其东北50里今接山乡障城村,则是姜姓鄣国封地。战国初年,齐国吞灭二小国,始设无盐邑,它就是丑女钟离春的故乡。 钟离春谏齐王 钟离春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烈女传·辩通传·齐钟离春》,《晏子春秋》也有涉及。据载,钟离春是齐国无盐邑民女,做了齐宣王的王后。她长得奇丑无比,颅骨、双目凹陷,腰肢硕长粗壮,骨节宽大,鼻孔上翻,喉结突出,脖项肥大,头顶秃发,鸡胸驼背,皮肤漆黑。年龄三十(一说四十岁)仍未出嫁。但她武艺高强,才智过人,很有政治眼光。当她看到齐国渐入颓废之势,便自谒齐宣王,先以隐身术吸引宣王关注,次日被召见时,又改用肢体语言作隐语,“扬目御齿,举手拊膝”,反复说了“四殆”。在齐宣王请求下,她解释这“四殆”为:齐国西有秦、南有楚国的威胁,一旦国土遭侵,社稷必将不安,此为一殆(危险)。齐王修五重渐台,消耗大量黄金、白玉、翡翠,民力疲惫,此为二殆。当前,贤良隐匿山林,而谄谀者环绕齐王左右,政令、民意上下不通,此为三殆。齐王沉湎酒色,夜以继日;对外不修好诸侯,对内不专心国家政事,此为四殆。齐宣王听后大为触动,猛然觉醒,喟然叹道:“痛乎,无盐女之言!乃今一闻。”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纳谏,招进直言,延及侧陋;卜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拜钟离春为后。在钟离春辅佐下,齐宣王励精图治,国力日盛,被刘向评价为“齐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这一故事从汉代起便广为流传。嘉祥武梁祠东壁第四层有“无盐君说齐王”画像石,元郑德辉作有《丑齐后无盐连环》杂剧。 (姜广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