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接二连三"打造现代农业
  走进江阴市新桥镇的春晖生态组培中心,在灯光的映照下,一个个嫩芽从培育瓶的营养土中钻出来,展现着蓬勃活力。
  该农业组培中心由全球最大的毛纺企业阳光集团投资兴建,以开展科技含量高的新种类绿化苗木、生物医药原料植物为重点,具有年产1800万株小苗花卉的产能。
  新桥镇副镇长顾春宇介绍:春晖生态组培中心是比较典型的“接二连三”的农业企业。“接二”,就是利用工业资本投入农业、用工业管理的理念管理农业;“连三”,就是把农业导入到第三产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配套建设餐饮、娱乐设施等。
工业强市的“不开发”理念
  提起“不开发区”,江阴人会骄傲地告诉你,不开发并不等于完全不开发,而是要更生态的开发。
  在规划中,“不开发区”被分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在限制建设区内,只进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景区配套建设;在禁止建设区内,则完全保留原生态。
  江阴工业发达,用地日趋紧张,生态欠账多。为此,江阴的决策者在思考,如果把土地都用完了,将来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正是这种对于生态的自觉反思引起了关于“不开发区”建设的设想,他们将南部的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6个镇约200平方公里划为限制建设区以及禁止建设区域。在“不开发区”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主导、自然生态优先、文化科技支撑的发展道路,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接二连三”打造现代农业
  在“不开发区”建设这种生态自觉的“以退为进”中,江阴旨在打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样板区。这种绿色样板区,“接二连三”的做法成为一大亮点。
  该市阳光集团投入到农业领域的资金有4亿多元,成立了阳光生态农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建起科技含量很高的组培中心、智能温室、园艺中心等农业研发基地,占地2000余公顷。在采访中得知,一株小小的红叶石楠最高价格达到70元,由于科研力量强大,通过新的繁育方法,成功研发出大批新特优苗木品种,拥有专利技术10项。
  同时,在农业科技园,通过各种科技、多媒体和自然展示等手段,突出“树、果、水、菜、瓜”等主题,寓农业展示于旅游观光和餐饮中。新桥镇海澜之家马术俱乐部则独辟蹊径,建成国内唯一的马术表演场所,每天吸引着大批游客观光游览。
  “我们农业发展紧接二次产业,密连三次产业。如果单就农业搞农业,只有产品一块收入,我们将农业和工业结合,一是解决了资金投入的问题,第二是用工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血液,管理更为规范。紧密连接第三产业是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通过休闲观光园区、可以观赏和采摘的产业基地和农家乐的形式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顾春宇说。
  在这样的思路下,江阴的现代农业发展不但拓展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而且极大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目前,江阴有30多家大型企业“重返农门”,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到70%,已建成4个农业观光园区,42个各类农家乐休闲农庄。
  在江阴,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成为一种职业。不但有在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收入,还有在农产品加工企业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以及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从事现代服务业的收入。
资本与科技联姻的“农业转型”
  窗帘用一种空气草编制而成,不用种在泥土和花盆里,平常只需喷点水就能够生长。
  在江阴德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访组见到了这种神奇的植物。据了解,德阳生物公司的系列空气净化植物获得多项专利,已步入产业化阶段。
  江阴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因此,必须用集约、集聚、集中的方式发展农业,把零散的田块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大面积、连片的高产农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的投入,大量新项目、新设备进入江阴农业范畴。而这些社会资本在“进军”现代农业范畴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科研院所协作。
  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做法是抓农产品品牌建设。“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有商标。由于完全采用标准种植,因此,产品走的是高端路线,以避免打价格战。”陪同采访的阳光集团负责人说。
  农业规模经营,引发利益重置。江阴强力推进土地经营承包权置换收入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村居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根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结合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保留、扩建和撤并村庄,到2012年底,全市计划实现土地流转比例达到76%,农民集中居住比例达到75%,城镇化率达到68%,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人数10.8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变化。
采访手记:农业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江阴将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借助科技的翅膀、资金的力量,并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农业迎来发展新阶段,成为富民新型业态。我县是农业大县,正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也需要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发挥农业最大效益。         (特派记者 陈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