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思念
  又是一年清明节。
  忆往昔,为我们的成长,父母亲付出的艰劳、辛苦,犹如昨日。教儿孙正直做好人,勤劳俭朴把家当,海深恩情长,父母深情永难忘。
  对于父母这代人来说,他们从旧社会中走来,有过物质生活极为艰苦的日子,所以更加懂得珍惜新生活;父母的一生让我懂得了用感恩的心去做人,用强烈的责任心去做事。
  我的父亲是一个为革命事业而终生残废的离休转业军人,是一名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员。
  60年前,父亲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左腿被炮弹炸飞。回国疗伤后,左腿戴着用生铁特制的假肢,安排到地方工作。
  父亲祖籍荣成。18岁那年,为了生计,父亲只身乘商船到了朝鲜,靠拉人力车糊口。祖母因思子心切,哭瞎了一双眼睛。两年后,父亲把祖父母接到朝鲜一起生活。22岁时,父亲毅然离开祖父母,回国参军。
  我6岁那年的冬天,父亲带我到朝鲜探望祖父祖母。我们坐国际列车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的新义州市时,天上下起了大雪,夜幕也悄然降临。为了能早日见到离别多年的祖父祖母,父亲踩着厚厚的积雪,身背从国内带来的10公斤地瓜干白酒和5公斤白糖、红糖,紧紧拉着我的手,靠一条腿的支撑,徒步走了30多里地。记忆中,路的后半程,我实在太累了,父亲用事先准备好的宽布带把我绑在他宽厚的背上。夜色下,我听着父亲假肢发出的“吱吱”叫声,香甜地睡着了。
  当晚来到祖父母家,双眼失明的祖母用手一遍遍地抚摸着父亲。晚上休息时,祖母紧紧地抱住我,生怕我再离开她。安顿好祖父祖母,我看到父亲在热炕上迟迟脱不下假肢。后来,父亲把假肢和血肉粘在一起的左腿,用温水浸泡了多时,才脱下了假肢。即使这样,第二天一大早,父亲还是忍着疼痛,带我乘班车前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含泪敬献了从国内带来的小花篮,并泼洒了一瓶白干酒。这段往事虽然过去了40年,在我的记忆中却依然清晰。
  我的母亲健在时,为了生计,她十几年如一日为当时的国营旅馆拆洗被褥,每天用浸透了汗水挣来的几角钱为俺姐弟三买书本和糖果,剩余的钱她一分也舍不得花,一五一十地存放起来……文化大革命初期,母亲带着我们还乡,白天,母亲和男劳力一道下海捕鱼、拓荒造林。晚上,母亲还要照顾我们姐弟三人。当时的生活条件是那样的艰难,母亲却扛起了普通女人承受不了的担子。
  母亲非常勤劳,从小教我们要热爱劳动。早晚时间,母亲将家后面的几分园土打理得平平整整,像一页书。栽上冬瓜、茄子、豆角、白菜,一年四季,菜蔬不断。母亲还把大门的走廊隔成猪栏,养猪养鸡,聊补生计。放学后,俺姐弟仨一起跟着母亲整土、插苗、施肥、剪枝、收获,帮着母亲剁猪草、煮食、喂猪……
  对于母亲,似乎有很多话说,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母亲的一生,母亲对我们的爱,诠释了一代中国女性苦难的深度与承重的力度。解读母亲的一生,我有了面对人生曲折和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永远怀念,永远感谢我的父亲、母亲。
                                      (王公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