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之村 崛起的背后 |
4/20/2012 10:27:33 AM
添加人:熊金华
|
初春时节,记者一行来到永联村。从钢花飞溅的现代钢厂,到设施一流的农业基地;从江南水乡风格的村民社区永联小镇,到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村档案馆;从可以播放水幕电影的文化广场,到拥有升降舞台的乡村戏楼……步履所及,兼具农村田园风光和城市时尚气息的永联大地,处处令人耳目一新。
令人惊奇的永联村何以建成如此模样?建设资金该从哪里筹集?土地流转后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村民集中居住后社区如何管理、素质如何提高?永联村强势崛起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创业书记”带头掘金 提及永联村的崛起,不得不说吴栋材。1978年出任永联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挖塘养鱼、开荒种粮,办家具厂、枕套厂……在吴栋材的带领下,村民们艰苦奋斗,共同为小村未来发展挣得“第一桶金”。 循着无工不富的思路,1984年,吴栋材和村民们办起了一家轧钢厂,第二年就产出6000多吨建筑钢材,年利润达到1024万元,还清了往年欠下的所有债务,一举跨入了全县10大富裕村行列。1993年,永联村又以轧钢厂为核心组建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冶金行业重要的建筑钢材生产基地。如今,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钢和500万吨型材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总资产近145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285亿元,利税达到16亿元。 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村民数量随之迅速攀升。从1995年起,周边几个经济薄弱村相继并入永联村,村民从当初的数百人激增至上万人,再加上为永钢集团和永联村服务的外来人员,生活在永联村的人口总量现已超过3万。正是着眼于“团结全体村民,共谋长远发展”的目标,现任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在永钢集团转企改制之际主动提出,他个人让出12.5%的股份并力主为村集体在企业中保留25%的股权。 正是这25%的股权,如今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2亿多元的资产,永联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源源不断地获得强大的财力支持。吴栋材认为,“企业是村民共同创造的财富,也应成为共同致富的载体。” “分享”体现在村委会不断提高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水平,让村民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上。永联村村民都有这样一份津贴清单:老年村民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助,其他村民每人每月150元生活补助,有特殊贡献的村民每人每年2400元生活补助;村民达标后,每人每年1000元“家庭文明奖”;义务教育阶段的永联籍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助学金,上高中、读大学的,每人每年2000元教育补贴。 用思想创造价值 如何让数万村民的生活和谐有序?永联村把着力点放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思维上。 村党委首先将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村里突破传统的乡村发展理念,另辟40亩土地建设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体私营业主发展生产。他们还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餐饮、卫生、娱乐等乡村服务业发展,鼓励村民创业。 千方百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感,也是永联村一项重要的创造性举措。吴慧芳对记者说,“永联村对所有的村民都一视同仁。进了永联村就是永联人,出了永联村还是永联人。”正是这种认同感,让许多外地人纷至永联,长留永联。 除了创造就业机会、为外来人员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永联村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村民素质。自2004年始,村党委在全村设立了“文明家庭奖”,对村民遵纪守法、环境卫生、计划生育、家庭生活、综合治理等8大类58个方面的行为进行考核评比,全年没有被扣分的家庭都能获得“永联村金质文明家庭”的牌匾,年奖金总额达数百万元。“文明家庭奖”每年评一次,家家户户重视,村民个个欢迎。 用“奖文明”来“讲文明”,是永联村的一大创新。吴栋材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育高素质的村民。 基于这一认识,从2005年起,村里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联峰广场、大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载体。与此同时,他们还与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上海戏剧院团等艺术团体建立长期演艺合作关系,经常邀请一流艺术团体来村为村民演出。 “新农村重在建设,难在管理。”永联村在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紧盯共同富裕目标,注重村民长远利益,大胆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成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不断得以巩固和扩大,持续惠及全体村民。永联这个江南小村正在凭着勤奋实干的精神,继续浓墨重彩地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采访手记 破立之间 村办企业资产超过140亿元,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并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农村,在30多年前还是一片“浅塘、荒坡、残草、洼地”的滩涂。 探寻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的巨变,专家们总结了四个字:“解放思想”,村民们归纳了四个字:“敢破敢立”:1978年,破了“以粮为纲”的产业禁锢,开塘养鱼收获了“第一桶金”;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破了“农民不能办钢厂”的观念束缚,办起了轧钢厂,步入了“以钢兴村”的轨道;2002年,破了“唯上、唯书”的跟风习惯,在村办企业改制时保留了25%的集体股权,保证了村集体的利益…… 可以说,正是一次次“破”与“立”,让永联冲破观念的藩篱,打开发展的思路,在解放思想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添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陈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