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庆海
一个只有1400多人的小村庄,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在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上的投资就达到4000多万;
一个原来守着山水没饭吃的穷村庄,近年来却随着新版水浒的热播而声名鹊起,各个剧组纷至沓来;
一个原来让周边群众都看不起的穷村庄,如今一跃成为东平湖畔的明星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是什么催生了南堂子村发展的巨变?是什么演绎了从灰姑娘到白天鹅般的传奇?近日,笔者实地走进南堂子村,亲身探寻该村发展的轨迹。
一定要让南堂子村的群众因南堂子而自豪
银山镇南堂子村位于东平湖畔,东面是东平湖,西面是昆山,北面与腊山相连,全村1423人,人均只有半亩山坡地。因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村民们只能依靠捕鱼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在前几年,银山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再难难不过南堂子。”由于经济条件差,道路交通又不方便,外村的姑娘不愿来,本村的姑娘争相往外嫁,致使很多小伙子到了结婚年龄却找不到对象。和他们仅仅一山之隔村庄的姑娘,一听介绍的是南堂子村的小伙就直摇头,她们说:“俺才不去那个‘水坑’呢,又没出路,又没地,一下雨家里就像灌老鼠窝一样,还不受一辈子的罪?”“山清水秀风光好,只见大哥不见嫂”成为该村婚姻状况的真实写照。很多村民对村里的发展失去了信心,有门路的想尽千方百计往外走,走不了的就长年外出打工只为多挣点钱或者在外面想法谈个媳妇。因为谈的外地的媳妇比较多,民族也比较多,南堂子村还成了周边名符其实的“民族村”。只不过这个名字包含得更多的是南堂子人的屈辱和无奈。
一定要为南堂子村找一个好的当家人,一定要改变南堂子村的落后面貌。慢慢地,银山镇党委把眼光聚焦到一个叫做郑灿宾的致富能人身上。他自从中学毕业以后,一直跟随父亲经商做买卖,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多年经商的经历,让他具有和很多人不一样的眼光。他10几岁的时候就干过地瓜淀粉加工,开过东平县最早的出租车,创立过银山镇第一个出租车公司,开办过东平县第一家美容院,做过砂老板,在外和别人一起投资过铁矿开采。由于他眼光独到,思路开阔,脑瓜灵活,每做一项工作他几乎都是东平县最早的人之一。正是由于敢闯敢试,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他总是捷足先登,年纪轻轻,就攒了几百万的家财,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郑灿宾心中一直有一个梦,小时候他的梦想是做一个军人和将军。等到逐渐长大,他才明白由于自己腿脚不好,这个梦对他来说是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了。生在南堂子村,长在南堂子村,但是小时候南堂子村给他带来的却是很多的屈辱和不甘。他17岁开始跟着老人学做买卖各村跑,当别人听说他是南堂子人的时候,一脸的不屑和看不起,说:“你们吃啥喝啥,可别在那里了,长大了连个媳妇也找不上。”为此,年轻气盛的他没少和人抬了杠、生了气。再后来,看着村里很多和自己差不多的伙伴找不上媳妇,看着很多群众在家门口就着疙瘩咸菜吃黑窝头的窘境,看着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一年和家人见不上一两个月面的情形,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打那时候起,他就在心中立下一个誓言:一定要改变南堂子村的面貌,一定要让南堂子村的群众富起来,一定要让南堂子的群众为南堂子而自豪,绝对不能再让外村的人看不起南堂子人。
怀揣着这样的梦想,2007年,在镇党委殷切的眼光中,郑灿宾开始进入村两委工作。他先后干过治保主任和村主任。当时的老书记看他见识广、思路宽、办法多,就鼓励他放胆放手干。从此,郑灿宾开始了他和以往不一样的人生历程,并于2009年接过了村支部书记的重任,
只要真正为群众办事,群众一定会支持咱信服咱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当时的村里可以说一穷二白,没有一点积蓄,因为长时间欠账不还,村里的小卖部和小饭馆只要一听说村里赊东西,就坚决不同意。群众对村里失去了信心,也对干部失去了信心。
必须要挽回群众的心,赢回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和支部一班人商议,要想重新赢得群众,就必须要让群众知道你是一个干事的人,就必须从群众最迫切、最期盼的事情着手。南堂子紧靠东平湖,地势低洼,村里一直没有像样的路。特别是下雨天,由于水排不出去,路上到处是泥巴和积水,群众出行十分艰难,邻里之间也为此没少闹了矛盾、打了架。路,成了南堂子村村民的一块心病。
一定要解决好路的问题。他和村两委决定先从路的问题开始,一步一步改善村庄的面貌。修路需要钱,可是村里没一分钱,群众一听修路非常高兴,但是要钱群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新的两委班子心存疑虑,怕集上来的钱被吃掉花光。必须要先做给群众看。为解决钱的问题,他和村两委成员一道,一方面借助在外老乡的人脉资源,千方百计对上争取一部分,一方面决定自己先垫付一部分,等路修好了,再让群众拿钱。群众一听,这主意好,全都愉快接受。就这样,郑灿宾自己垫支了20多万元,对上争取近40万元,将村里的主干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施工期间,他和村两委成员天天靠在施工现场,看到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变成了现实,很多群众都流下了眼泪。修好路交钱的时候,让郑灿宾和村两委成员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两天的时间,群众一户不落地全都把款交齐。他们说:“看得出来,他们是一帮子真干事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理解、支持”从这件事他们看出了民心所向,也更加激发了他们为民干事的热情。
用同样的办法,他们投资17万元解决了自来水问题,让家家户户吃上了清洁、卫生、甘甜的自来水。
2008年,才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时候,很多群众不理解,不愿办理。郑灿宾二话没说,个人拿出1万4千多元给全村群众全部办理了合作医疗。当年本村一村民患了一场大病,一下子报销了七八千,他找到郑灿宾激动地说:“郑书记,多亏了你啊,要不我们还不知道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从那以后,办理合作医疗根本就不用再动员,每年他们村都是百分之百。
将心比心,方能收获真心。几个漂亮的工作,不但使村里的面貌大为改观,也使群众对村两委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帮子真正为群众着想,真正想干点事业的人,这样的人不支持还能支持谁?让郑灿宾及村两委成员非常感动的是,村里建设文化大院,占压了部分群众的土地,但是群众没有闹事的,没一个给他们要点说法、制造麻烦的。用他们的话说:“村里干事没一件不是替我们着想的,这样的干部我们信服。”
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要把这些旅游项目搞下去
村里的老大难解决了,村容村貌改变了,群众的心里也顺畅了。但是困扰群众的贫穷问题却一直没有大的改善。村子要发展,就必须要把经济搞上去。但是经济怎么发展,当时谁心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郑灿宾认为,路子一定会有,关键在于怎么去琢磨,怎么去思考。为了确定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他和村两委成员多次召开由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研究、讨论。有人说,咱们靠着青山,不如发展山石开采和石子加工来钱快;也有人说,咱村要地没地,还不如组织群众外出打工素净呢?石子加工,破坏环境;招商引资上项目,道路不便地方偏僻,人家来不了;搞小制作小加工,没基础,也成不了规模。一个个提议先后被提出,又一个个地被否决。村子怎么发展,成为了郑灿宾的心结。在一次外出学习的旅途中,他一边看着外面的风景,一边想着村里的发展思路。忽然一个想法跳入他的脑海中:发展旅游。
当他把他的想法说给大伙听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谭。就这么个地方,谁来啊?再说了,搞旅游投资大、见效慢,肯定搞不成。但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南堂子村东有风景秀丽的东平湖,西有文化资源相当丰厚的昆山,昆山上月岩寺、马跑泉、古山寨等古迹众多,而且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旅游休闲、娱乐渡假。南堂子村有山有水有文化,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投资大,但是一次投资终生受益,也有利于资源保护,而且还有能保值增值。不干肯定成不了,干成干不成,只有干了才知道。就这样,在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思想的基础上,2008年,他们开始了发展村级旅游的征程。
昆山,位于东平湖西岸,山势秀美,文化资源丰富,从昆山上俯瞰东平湖,湖上胜景一览无余,是观赏东平湖的最佳之地。在聘请山东农业大学专家进行广泛论证和高标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他们确定了“建设七星山寨、生态观光园、旅游码头三大景点,打造南堂子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规划,打造湖西旅游明珠。昆山旅游仅一个盘道就需要投资近120万元,再加上修建望湖亭、修复月岩寺,建设七星潭等总共投资要200多万元。这么大的投资,对于一个毫无集体积累的村庄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一般。钱,钱从哪里来?他们认为,只要想干就会有办法,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只要信心不倒,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钱,先自己垫,物料没有,就利用关系去赊。镇党委政府得知他们发展旅游的情况后,一下子给了他们8万元的资金,这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此后三个月里,他和村两委一班人带领100多名村民自带钢钎铁锤,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悬石,披荆斩棘,开山通路。六月天麦子熟了,两委成员没有一人请假去收割,再热再累没有一人旷过工。建山寨望湖亭时,因山势陡峭,机械根本无法靠近,6根石柱,每根都有两三千斤重,村干部用绳索拴住,前边6个人用绳子拉,后边16个人用肩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往上挪;整整用了12天,他们才把6根石柱一一拉上了200多米高的山顶。经过三个月苦干,郑灿宾带领村民开挖、硬化环山路2300米,砌垒通山石阶496级,建成山寨石亭一座,开辟硬化13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一处,疏通通往“月岩寺”和“擂鼓石”两处景点的碎石路790米。7月底,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工。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昆山旅游景区就初步搭起了发展框架,具备了良好的观瞻效果。
就在一期景区建设即将完工的时候,他们得知了新版《水浒》将在东平拍摄的消息。而且还知道,剧组将在东平各地四处寻找适应各种场景拍摄的外景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郑灿宾敏锐地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此,他们主动找到剧组负责场景选择的剧务人员,去南堂子村和昆山考察。在看到月岩寺的的时候,剧组人员一下子被它的建筑和风景所吸引,不但确定了就将它作为《水浒》中瓦罐寺的外景地,而且还提出了将该寺后院改造成水泊梁山后山寨的设想。而这一改建,投资一下子就要增加几十万元。而这几十万元的追加投资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最高限额。但是,他们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工程,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改造完工,交付剧组使用。剧组的靳锡武老师说:“你们不但帮了剧组的大忙,也帮了县里的大忙,要是重建一个后山寨,投资至少要在2000万元以上。”
仅仅改建月岩寺,郑灿宾并不满足,他想,如果有更多的外景选在南堂子村,对于增加南堂子村的旅游内涵,增加旅游吸引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带着这个想法,他找到剧组的靳老师,让他看看在南堂子村还有没有其它的项目。靳老师说,项目有倒是有,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就是有合适的地方,像你们这样一个小村庄也建不起。他当即表示,请剧组放心,只要我们承诺了的,不管千难万难,也绝对要实现;不管千难万难,我们也绝不会耽误剧组拍摄一天。被他的诚意所感召,剧组决定对昆山及其周边做一个详细的考察。当他们转到昆山南面的时候,剧组的靳老师发出了一声惊呼:“这不是千年等一回吗!”他说,这个地方的风景和《水浒》中描写的祝家庄的周边景色几乎一模一样,他当即拍板,祝家庄就在这个地方起建。同时他们决定将宋家庄和七星水潭也交由他们建设。剧组很快就把图纸拿了出来,他们也请来了曲阜大成古建公司来给他们做工程投资预算。当古建公司的总经理说出1000多万元的报价时,郑灿宾一下子就愣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会一下子投这么多钱。而这仅仅是祝家庄的报价,如果再加上宋家庄?他不敢想象。这么多钱哪去弄呢?很多人劝他还是放弃吧。放弃他真是舍不得;不放弃,这么多的钱对他们来讲无异于天文数字。那一刻他真的感觉到了抉择的艰难。斗争、比较、得与失,让他的脑子似乎想要炸裂了一般。干,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干,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两个项目如期建起来。他说,临阵退缩不是他的性格。
(下转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