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沂水旅游集群效应
  地下大峡谷、天上王城、雪山彩虹谷……一个个景点叫响山东,走向全国,让游客们耳熟能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到十年的时间,沂水旅游走过了跨越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市场运作、集群发展、完善配套”是沂水旅游崛起的秘诀归结。目前,沂水县建成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居全省县域第一。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5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亿元。
创意“造景”错位发展
  从旅游资源禀赋看,沂水资源相对不足, 2003年前,沂水旅游业还是一片空白。这样的旅游资源,能缔造著名的“沂水旅游现象”,科学规划、创意“造景”成为重要环节。
  沂水在分析旅游市场需求、开展县内旅游资源调研的基础上,将旅游定位为“地下奇观、山水风光、沂蒙风情、红色之旅”四大板块,确立了“区域整合、优势互补、共塑品牌”集群式发展模式,创建了以地质奇观游为主体,沂蒙红色游、生态休闲游为补充的产品集群体系。
  从时下两个火爆的溶洞景点,对其创意“造景”可略见一斑。地下大峡谷,其原名九鼎莲花洞,钟乳石特色并不十分理想,但地势跌宕起伏,峭壁林立,当地决策者抓住特色,改名地下大峡谷,并策划建设了暗河漂流、洞壁瀑布等景观,从而一举成名。天然地下画廊,其原名留虎洞。该县认为原名太通俗直白、卖点不够,不能激发游客好奇心,根据该溶洞内乳钟繁多、形态绮丽的特点,更名为“天然地下画廊”,迅速成为省内热点景区。
  另外,还有地下萤火湖、天上王城等景点,在“造景”时都富有创意,各具特点,错位发展,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体现个性、突出精品的旅游开发新路子。这或许就是沂水旅游火爆的魅力所在。
抱团促销形成区域品牌
  旅游项目投资大,回报慢,沂水景点开发所需巨额资金从何而来?沂水把旅游开发推向市场,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和经营模式。
  股份制开发。 沂水的天然地下画廊景区是由县供电公司职工和院东头乡留虎峪村农民共600多个股东股份开发完成的;雪山彩虹谷景区是由沂水镇政府和150个股东参与开发完成的;民间资本投入。总投资额过亿元的地下大峡谷、地下荧光湖项目,均由该县龙岗旅游集团投资;两权分离、租赁合作,吸引外来投资。灵泉寺景区以产权不变、旅游开发经营权租赁的方式,吸引济南圣泰服饰有限公司投资开发。
  民间资本高涨的投资热情缘于良好的投资回报,而良好的投资回报又取决于科学规划、抱团促销。
  景点分散、体量偏小、投资主体多元是沂水旅游的特点,单一市场开拓也比较难。沂水县深谙其“短板”, 建立起政府主导的联合促销机制,把“地下奇观”作为全县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串点成线,形成区域品牌,使各景区在营销方面没有恶性竞争,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宣传。“各个景区的个性化差异、互补的市场效益使他们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时走向联合。”县旅游局副局长宋光琳介绍。
  政府主导,为企业联合促销提供了桥梁。在该县的倡导下,各景区间互立宣传广告标牌,并在导游词中相互推销。在具体操作中,坚持政府主导营销,设立了旅游宣传促销基金,每年都组织营销活动,并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做足广告,取得了良好的地域旅游品牌效应。
从宣传景区到推介城市
  在沂水县城莲旺街,记者看到大街中央细流潺潺、亭台错落,这样一条环境优美、人气旺盛的商业街,谁能想到一年前还是一条臭水沟。臭水沟的变化折射出该县旅游新时代的来临。
  2011年,沂水县就提出了由旅游产品打造型向目的地体系建设型的转变,将旅游与康体、会展、商务、休闲、娱乐等结合起来,旅游产业链延伸到餐饮、运输、酒店、商业、农业、工业等各个行业和领域,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实现从宣传景区到推介城市。
  “旅游的火爆,形成庞大消费市场,需要让游客'留'下来,不仅让游客看景区还要观城景。”宋光琳说。随着旅游由观光向休闲度假的转变,人们的消费倾向也发生变化。适应这种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标志的转型。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这个目标,沂水全县建成大景区,加快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将旅游元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城市旅游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城市建设与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融为一体。据了解,该县去年实施了投资27亿元的62个城建项目,先后建成了沂河大道、沂河公园、小沂河湿地公园、步行街等,荣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
  采访手记:
旅游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
  沂水旅游的成功实践,做到了规划上不缺位,管理上不错位,促销上不让位,经营上不越位,打造了“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形成以地质奇观为观光主体,休闲、度假、游玩相结合的产品集群。
  我县旅游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沂水的发展轨迹为我们培育市场、打造品牌、提升服务、延伸链条等拓展了思路。                              (特派记者 陈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