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是我国丙类法定报告管理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是发病高峰,可反复感染。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发生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出现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均为传染源。病毒主要经口传播,直接接触隐性感染者或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粪便及被污染的手、物品等造成传播,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成人一般感染后无症状,但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目前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疫苗,但只要讲好个人卫生、看好孩子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早发现、早治疗、早采取预防措施,是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患病后怎么办?
  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发病为主。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治愈。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手、足、臀部皮疹等症状,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并及时到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一院、县三院)隔离治疗,病程一般7-10天,患者痊愈出院后仍需居家隔离一周,避免接触其他儿童。
4.一般家庭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保持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家长与儿童共同讲究个人卫生,保持手清洁;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不外出聚集玩耍;要看管好孩子,避免接触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炎等患病儿童;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玩具等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每天晚睡、晨起时父母检查孩子皮肤(手心、脚心、臀部)和口腔有没有异常,并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5.托幼机构、小学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应每日进行晨午检、学生缺课病因追查登记。发现可疑患儿时,要暂时隔离、通知家长送诊;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及场所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按照要求停课、关园10天;教育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对玩具、儿童个人用品(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活动室、休息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托幼机构、小学应每日对厕所重点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6.常用消毒方法有哪些?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亦可采取机械通风。对污染地面、墙壁用84消毒液喷洒消毒,作用15分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椅台面等物体表面以及患儿接触过的玩具等用84消毒液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患儿的奶瓶、奶嘴及食饮具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分钟后使用。手的消毒用0.5% 碘伏溶液作用2~3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旱厕用生石灰1:1搅拌覆盖。病家应坚持消毒两周,注意灭蚊蝇。(消毒时注意防护,84消毒液配制参照使用说明书)
              
                    咨询电话:2830731 15805380731
                    东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