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水 之 源 |
5/30/2012 9:15:54 AM
添加人:王京玉
|
在我国农村当前,由于国家农村税费制度的推行,在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村集体收入却成了无源之水,导致负债村、“空壳”村大量涌现,村集体不但无力更无钱为群众办事。怎么解决村集体积累带来的窘境,实现原来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切实解决好无钱办事的难题。近日,记者走进沙河站镇前河涯村,深入探析该村“三资”管理的经验,以期给更多的村更多的发展启示。
数十年“不走辙”的坚守 前河涯村共有375户1286名群众,去年该村集体收入达到40多万元。那么该村集体收入的来源和秘诀何在?在村委,该村前两任和现任支部书记告诉我们,这都是村级资金、资产、资源有效管理带来巨大收益。 改革开放之初,该村和其他现行村一样,也拥有大量的房屋,荒沟、荒滩,废弃厂房,村级机动地等大量的村级资产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很多村的集体资产和资源或分或卖,到现在为止所剩无几,有的村甚至连找一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相当困难。面对当时的发展情况,前河涯村也有过集体资产到底是留、是分还是卖的争议和困惑。当时的村两委一班人在比较各方面利弊得失的基础上认为:将村集体的资产、资源分掉或者卖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从长远看却等于卡住了集体收入的脖子,使集体经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保证“三资”的保值增值,而且会造成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得不偿失。基于此认识,该村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惯例:不论谁干支部书记,谁都无权将集体的东西随便处置。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分也不敢分、不能卖也不敢卖。就这样他们把这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代代相传,让集体资产和资源成功保留下来,为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奠定了基础。 “开源与节流”的探索 多年前,前河涯村共有集体房屋100多间,还有200多亩的荒沟和荒滩以及部分闲置的场院。家大业大,不如闲置事大。如何让这些集体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此,几届村委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对闲置房屋、闲置场院等闲置资源,他们采取租赁的方式向村民或者外地经商办企业的客商、客户进行租赁,村集体每年收取一定的租赁费用;对村里机动地和荒沟荒滩等土地资源则采取承包的方式由群众进行经营,集体权属不变;对村里村外的道路和生产路等两边的绿化则采取和群众进行分成合作的方式获得一定的集体收益。前几年通过这几种方式他们每年集体收入都基本上维持在20万元左右。不但保证了集体的正常运转,而且还有盈余为群众办点小事情。 但是随着发展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老是就靠着这样不疼不痒的过日子,村里绝不会有大的进步和发展。要想有更多的积累为群众办更多的事,必须在充分发挥集体资产效益上下功夫。2008年,时任该村支部书记的刘建新看到,由于该村紧靠255省道,越来越多的群众有经商的欲望,而村集体原来的100多间房屋已经不能满足发展所需。她果断决策,在对原来房屋进行修缮的基础上,分期分批进行集体房屋的改扩建。截至到现在,在没向群众集资一分钱的同时,集体房屋已经达到了220多间。由于新建的房屋质量好、档次高很快赢得了很多经商户和客商的青睐,被疯抢一空,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增加收入十几万元,而且有效带动了该村个体工商业的发展,目前为止,该村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0多户。 为了既实现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又实现村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该村充分利用集体资产和闲置资源,积极招商引资上项目。截至目前,村里不但办起了面粉厂、脱水蔬菜厂、华艺办公设备厂以及服装厂等项目,吸引了2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月均收入超过1500元,而且这些效益比较好项目的入驻,还有效提升了闲置资源的租赁价格,使村集体收入逐年攀升。他们还鼓励群众积极利用闲置场院和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养殖,(下转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