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欠发达县份农村社区建设的“单县样本”
  单县是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欠发达县份,面积1650平方公里,121.4万人,但就是这个欠发达县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风生水起,令人刮目。
  根据资料显示,单县自2009年启动100个中心社区建设以来,已建成44个,合并村庄113个,16.4万农民住进两层小洋楼,全部建成后可复垦旧村宅土地3.5万亩。
  因聚而合,因聚而变。农村社区化、住宅公寓化、环境优美化……100个社区成为乡村100道靓丽的风景。
  从聚合到聚变,让农村社区变得越来越有“城市味”。
土地置换和资金捆绑打开瓶颈
  在李田楼镇中心社区,906栋联排两层楼房整齐排列,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煞是壮观。
  李田楼镇党委书记王兰星说:“社区自2009年6月启动建设,由原陈蛮庄、吴庙台、田庙3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腾空土地3000亩,腾出来的土地设置了农机存放区、养殖区、商业区、综合服务楼、广场等。”
  近年来,单县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将全县502个行政村规划成200个社区,先期建设100个。
  该县抢抓机遇,先后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建设用地置换项目13个,被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全省八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示范县”之一。通过挂钩试点和置换项目,一方面加快了村庄改造步伐,另一方面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周转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办理工业或城建项目用地手续时,国土部门对办证等费用还有一定资金返还,用于村庄改造补助。目前,通过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单县利用村庄改造复垦土地7200多亩,保障了一批大项目建设用地。
  除了土地,资金难题单县则打出“组合牌”。该县整合农业、卫生、建设等十几个惠民政策资源,十多个项目资金“捆绑”在一起投向新社区,实现改水、改灶、改厕、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建设等政策资金和项目向改造村庄集中,相应拉动群众自筹、土地置换补偿等多元融资,使“小资金”撬动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大市场。另外,还采取群众自筹一部分、政府拿一部分、协调信用社贷款一部分、外出经商大户投资一部分和建筑商垫资一部分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解决部分偏远村庄新村建设启动资金困难的问题。据了解,该县去年还在全省首个争取了省农业发展银行1亿元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项目贷款,项目贷款作为村庄改造补助周转金,实行封闭运行、循环使用。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
  单县按照“聚集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社区管理”的思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杜绝低水平重建,完成了全县18个乡镇驻地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2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是全省第一个率先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县,形成了“县城-小城镇-新型社区”的梯次发展框架。
  创新是动力,规范是保障。单县探索了“五四三二一”的工作方法。“五”即五个统一,统一村庄规划,统一户型设计,统一拆迁补偿,统一安排宅基,统一设施配套。“四”即四个一样,同一拆迁类型、等级的补偿标准一样;党员干部和群众一样;家族成员多的户和少的户一样;经济条件好的与差的户一样。“三”即三项公示,对改造方案、拆迁补偿和安置情况进行公示。“二”即两次签字,对改造方案是否同意签字;对拆迁、补偿和安置是否同意签字。“一”即一个带头,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拆迁、带头建设,为群众作出表率。
  单县注重“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回归,统一拆迁与群众自主拆迁相结合,即党员干部带头拆迁,群众自主拆迁,部分鳏寡孤独户由村集体进行统一拆迁。统一建设与群众自主建设相结合,即小城镇集聚型和城中村融合型实行市场化运作,由开发商统一规划建设;空心村改造型和重点村培育型在统一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由群众自主建设。
  在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该县创新农村合作社发展新模式,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设施入股,将股权化、股份化运行机制“嫁接”专业合作社,使农民群众入社当社员、入股成股东。天运芦笋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以“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推行土地入股、收益分红、公司化运营,农民流转1亩土地折算为1股,每股每年保底收入为800元,合作社收益的85%用于分红,20%用于技术培训和产能奖励,入股社员还可优先进企业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公司还以高于市场10%的保护价收购社员分散种植的芦笋。入股社员从而获得土地保底收入、分红、打工收入和订单式收入。
  同时,该县还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尊重民意,阳光操作,从改造方案、规划设计、评估丈量、拆迁补偿、施工监管等每个环节都由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充分尊重和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公共服务成为农民聚集的基本动因
  在单县,一个社区就是一个浓缩的城镇。
  李田楼镇中心社区设立了服务中心和警务室、卫生室、环卫室、计生服务室、纠纷调处室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还带动了社会化服务,如今的社区,超市、快餐店、幼儿园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条件好的社区,还建起了小学、医院、养老院等。这种健全、便捷的服务,是吸引周边村村民向这里聚集的基本动因。
  农民向社区聚集融合,还需相关的产业作支撑。在杨楼镇苏门楼社区,全部房屋“自拆、统规、自建”,建设新居730户,聚集人口3500人,节约复垦的1050亩土地全部流转,成立了土地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合同,建设了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园和华英肉鸭标准化养殖基地,100余名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
  单县根据各地地域、产业、资源等情况,或工业带动,或特色农业,或商贸流通,或生态旅游……农村社区不但宜居,而且成为创业就业的平台。
  采访手记:农村社区建设算好城乡统筹“一本账”
  建设农村社区,关键在政府引导,核心在发展经济,本质在惠及民生。
  如今,单县城乡一体化正向更宽领域迈进:工农融合方面,引导工商企业和城市经济进入农业、农村;产业融合方面,促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催生新型业态。
  我县农村社区建设正在进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延至农村,通过城乡一体化,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特派记者 陈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