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街道 因地制宜推进村居更好更快发展
  本报讯 强村固基工程实施以来,东平街道把村居因地制宜划定为园区村、城中村、山区村三种类型,探寻三种发展方式,提高群众收入、改善居住条件、激发内部活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向着收入稳定化、居住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乘风破浪,阔步前行。
  巧借东风,农民变工人。井仓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发展传统农业没有优势,村两委一班人把发展目光锁定在发展工业项目上,积极配合县工业园区做好征地清表工作,优化辖区企业外部环境,营建亲商、爱商、重商的社会氛围。通过企业招商,亲情招商的方式引进了投资5000万的静远木业、投资6000万的万德福4S店、投资6000万的鲁翔包装、投资7000万的金鑫工具、投3000万的泰西汽修、投资2000万的汇大办公、投资5000万的郑家食品、投资4000万的香湖食品,投资4000万元的郑佳食品等10多家规模企业,井仓村迅速由原先默默无闻的山村成长为实力强大的工业项目强村。企业的发展让井仓村成为吸纳劳动力的“吸铁石”,不但解决了井仓700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为周边村3000名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常挂在井仓村支部书记井绪高嘴边的一句话。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对不符合进厂要求的老年人、残疾人这一特殊人群积极寻找务工出路,通过为工厂提供原材料的方法让更多的人脱农入企,实现收入长期化和稳定化。现今,静远木业和井仓村的26户家庭签订合同,由企业为他们提供树苗,村民负责种植、管理,树木成材后由企业统一收购。鲜八里食品在井仓村发展专业养殖户14家,年收购肉鸡70万只。另外,该村对废弃的采石场进行土地整平,让其成为企业用地,引进了发展前景好的超能电池厂,此项目投资6000万,年上缴集体30万元,能吸纳村剩余劳动力70名。
  借船出海,旧村换新颜。李泉子社区在过去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民居住条件差,村集体收入来自于临街土地的出租。穷则思变,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广余带领两委一班人以第一个敢吃螃蟹的气魄在2007年底引入了实力雄厚的宝地置业开发公司,拉开了旧村改造的序幕。在拆迁过程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头拆迁,挨家挨户做工作。目前,该村已建成回迁安置楼房6栋,建筑面积约3万2千平方米,村民由此从破旧的平房搬进了美观整洁、设施完善的公寓楼。为让群众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平台,社区建设了一万七千平米的御泉龙庭精品装饰城,村民按人均20平米的原则优先优惠购买商铺,剩余商铺通过租赁的形式增加集体收入。集体每年可收入112万。物质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有了雄厚的物质条件,李泉子在该街道74个村居率先组建了村级文艺演出队伍,又投资4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李泉子社区通过自己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落后的小山村向现代、文明、富裕新社区的华丽转身。
  理清思路,加法变乘法。东海子村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抓手,让发展的速度由加法变乘法,借力“第一书记”,充分挖掘山区村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按照“一二三”的思路整体推进,即:科学种核桃,提高品质,做强核桃种植的第一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发展核桃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向产业链下游进军,规划发展以核桃园为主体的生态观光农业的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梯次延伸、循环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核桃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核桃产品展厅、桃深加工厂房正在建设过程中。以“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为内容,集“游、玩、乐、劳动、品尝”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游也正在在规划实施中。                              (侯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