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增收的“银山路径” |
6/28/2012 11:31:11 AM
添加人:王京玉
|
怎么促进村级集体收入增加,切实解决有钱为民办事问题,涉及到“强村固基”活动的效果,也事关基层党组织形象以及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近日,记者走进银山镇,探寻这个乡镇村集体的增收之路,以期给更多的乡镇和村带来一些启示。
犄角旮旯挖出“金元宝” 路边地、村民的房前屋后、荒坑、土塘、无人利用的荒滩等,这些本不为人们看好的闲散土地,在银山镇杨庄村支部书记郭广利眼中却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宝地。他2005年上任的时候,村里不但一分钱没有,还有50多万元的外欠账。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思想活跃的郭广利在边角土地上动起了脑筋。他把村里的荒片、荒坑、荒塘全部收归集体所有,并把临黄的荒滩进行土地整理,他把“挖”出来的近300亩土地的30年的使用权一次性承包给种植大户,仅此一项一下子为集体增收近百万元。马山头村把原来村里的荒片和废弃土地资源统一进行整理后,租给大户建厂房、上项目,每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犄角旮旯挖出了“金元宝”。 多占乱用“抠”出来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在很多村都存在着乱占乱用、多占多用土地的现象,村民承包土地在丈量时也存在很多猫腻,致使大部分群众意见纷纷,极大影响了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形象。杨庄村村支部书记上任以后,在广泛调查研究和争取群众理解支持的基础上,他们成立专门班子,对村民承包的土地进重新进行了严格丈量,将多出来的200多亩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并将这些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和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一次性收入达到17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村集体外欠和无钱办事的局面,也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扎紧资源“布袋口” 上世纪80年代,银山山石资源开发正处于兴起之势,为了让山石资源惠及全体村民,银山各村积极探讨山石资源管理的办法和路子,把山石资源管理收归集体管理。据介绍,仅此一项,该镇耿山口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年的集体收入可达10几万元,最多时达到60多万元;马山头村一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马山头村还与黄河河务局合作,将黄河大堤上的树木种植统一管理,在和黄河河务局五五分成的基础上和群众再五五分成,每年集体纯收入也可达到3万元以上。靠着“一个漏斗”式的管理,很多山石资源开发村收获了第一桶金,完成了村集体的原始资本积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钱生财“变活水” 集体有了钱,是一次性花光, (下转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