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本报记者 王庆海 通讯员 苏俊峰 |
7/16/2012 11:43:22 AM
添加人:熊金华
|
在美丽的东平湖畔、迷人的千年古城,闪耀着一颗优秀民营企业家明星,他先天残疾,艰难维生;他眼光卓越,勤劳致富;他矢志不渝,终成大业。他就是我县工商联副会长、州城街道商会会长——州城街道牌坊村残疾人李孟公。
勤奋诚信 小生意赚来大收入 李孟公现年50岁,因患小儿麻痹造成终身残疾,但生性倔强的他不甘靠别人养活,立志要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做起了别人不愿做的卖茶水小生意,凭借智慧和勤快,几年下来,竟然赚到了一笔数目不菲的资金。1982年,他在沿街地摊上又开了修鞋铺,因待人诚恳,热情热心,再加上总是比别人来得早、走得晚,他的收入总比别人多。靠着小本生意赚来的第一桶金,1984年,他做起了服装布匹批发生意,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没耽搁和延误过一次送货,不但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也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年的从商经验加上敏锐的目光,他于87年承包了集体的门市部,当时有很多好心人劝他,“这么多正常人承包门市部都亏损,你挣点钱不易,可别往里再扔钱了。”但倔强执拗的他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接过了这个烂摊子。由于经营有方,很快门市部就扭亏为盈,不仅还清了原来10万元的债务,而且自己也有了20余万元的积蓄。2000年,李孟公又承包了镇机关招待所。由于头脑灵活,肯吃苦,讲信誉,他如鱼得水,彻底改变了招待所原来管理混乱、标准不高的局面,提升了机关招待的水平和档次。他说:“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只要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残疾人并不比别人差!” 永不知足 进军实业谋发展 尽管生意做得很成功,但是永不满足的李孟公又开始了自己新的探索。他想,与其做别人的生意,不如做自己的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放弃了已经比较红火的招待所生意,开始进军食品加工业。通过广泛考察和论证,他发现东平历史传统名吃“东平糟鱼”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由于受工艺和规模的限制,供不应求。善于琢磨的他于2003年决定投资400万元成立东平龙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化规模生产相结合,生产“东平州”牌糟鱼。公司成立之初,也曾出现过口感和传统做法有差别等问题。但他认为,只要好好钻研,认真琢磨,就没有过不去的沟和坎。他和技术人员对配方一次次地调试,对工艺一点点地改进。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生产的糟鱼因为口感纯正,赢得了顾客的信赖,“东平州”牌糟鱼系列产品成为广为传扬的地方名吃。企业的规范运作,不仅使公司迅速膨胀,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200余户群众投身养鱼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企业经营摸索出经验的他一发而不可收拾,2011年,他投资2000万元创立了东平嘉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福源服装商城,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热心公益 爱残助残惹人赞 身为残疾人,李孟公比一般人想得更远,做得更多。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后,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发展残疾人事业上。在公司成立不久,他就把安置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就业当成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后安置和接纳37名残疾人就业,并给他们提供了特殊的工资待遇和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 他是一个残疾人,深知残疾人创业的艰难。有的残疾人创业,不知道有优惠政策,他就上门进行讲解;有的缺乏资金,他除了借给他们一定资金外还积极帮助他们贷款;有的缺乏信息,他就积极提供。为此,他和很多残疾人成为了朋友,很多残疾人也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发家致富,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李孟公常说,我创办公司不是只为了个人挣钱,而是为了得到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社会责任。2006年3月,县妇联组织“牵手千名孤儿,共铸美好人生”献爱心活动,他一次性资助了5名孤儿,并决定帮助他们直到大学毕业;汶川地震,他一次性捐款5000元,成为州城街道第一个和捐款最多的个人。据统计,近几年来,李孟公用于各项公益事业及相关公益性赞助的费用每年多达7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