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厂房招商。采取多元化投资,以建设立体式标准化厂房为主,引导投资规模小、科技含量高、前期投入压力大的中小企业进驻专业孵化器和标准化厂房,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此举,近年来,先后成功引进了6家企业。其间八里香北厂区一直利用率较低,园区通过协调,在闲置的土地上建成标准厂房,成功引进了一家饲料厂入驻,充实了新项目,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腾笼换鸟。园区充分挖掘现有企业厂房和土地的潜力,实施了土地资源清理整顿置换低效益土地资源计划。对产业效益低、土地闲置久、能源消耗大的企业,实施土地的“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流转土地和厂房,将招商和资源整合有机结合,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中瑞纺织入驻一年,经济效益不好。与之相邻的新东岳集团需要技改扩规。在园区的积极协调下,新东岳集团兼并了中瑞纺织,实现了良性循环。
  强强联合。今年以来,园区以项目策划为先导,通过引导牵线,积极帮助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促成了姜仔鸭与和康源,国信实业与四川新希望集团,龙美生物制药与瑞星集团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实现了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
  人才互联。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中科院博士孙玉海作为园区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原来在恒瑞科技工作。因恒瑞效益不好,想返回北京工作。园区得知这一情况后,领导专门进行协调,高薪挽留,最后使他成功落户海顺公司,成为公司不可多得的技术干将。
公共服务平台的“孵化器”原理
  “以高科技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发展为支撑、以平台建设为依托的新形势下,县工业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充分挖掘社会潜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安吉格这样告诉记者他们对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认识。
  胸中有丘壑,手底起风云。全市首家总投资1.2亿元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是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园区企业研发、高端产品展示及信息化服务中心的成功典范。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一座打造园区高科技企业孵化的良好平台。该项目总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综合信息服务楼,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科技交流中心,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目前,项目可研、环评、立项、土地手续均已完成。综合信息服务楼、科技孵化中心楼主体已完成四层。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县经济的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孵化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大大改善县工业园区内科技信息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一字之差,见证了县工业园区的招商理念的转变,更见证了他们提质、提速、提效的境界。
  和大多数工业园区一样,县工业园区建立初期也经历过“啥都往里装”的填空时期。而在完成了最初的积累之后,如今的县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也开始变得“挑剔”起来。这里既是买方市场、更是卖方市场。作为产业的载体,工业园区不仅要将产业聚集起来,更重要的是调整产业的布局和结构,构建合理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县工业园区本着“招大、引强、选优”的原则,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围绕生物制药、信息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目标,瞄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及世界500强企业进行招商,集中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中美合资龙美生物制药、投资5亿元的上海斯图华纳高智能空调、投资1亿元的韩国碧陆斯电子便是其中的代表。而对于传统的产业,园区以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全面实行技改扩规, 东顺集团、新东岳集团、光大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渐渐成长为“航母型”企业。
  敢于说不。2011年,在招商工作洽谈中,天津一家弹簧钢项目准备投资6亿元到园区落户。通过考察,发现这家企业属于高耗能企业,不符合入驻企业标准,被婉言谢绝。几年来,园区坚持抬高入驻企业门槛,先后把15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三高一低”企业拒之门外。    
  回眸十年春华秋实,谁知几番凤凰涅槃?如今的县工业园区已经向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目标迈进。
  神话正在演绎,精彩刚刚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