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楼村 与文明牵手打造幸福家园 |
7/26/2012 11:22:22 AM
添加人:王京玉
|
走进梯门镇陈楼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条条靓丽的街道,一行行婆娑的国槐,给人一种整洁、富足的感觉。陈楼村共有265户,1004人,现有耕地面积2150亩,党员46人,党支部成员3人,近年来该村人均年收入连年升高,2011年达到7000元,多年来无一例信访案件发生,多年来连续获得“市级文明村”荣誉称号,连续被县、镇评为“先进党支部”、“信访稳定先进单位”、 “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种植业先进村”等荣誉称号。谈起该村的发展,支部书记陈允谦说:我们村的发展与持续不断的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是分不开的,我们以“文明诚信”“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文明活动为载体,引导群众讲文明、学科技、爱劳动、会致富。
(一)发挥支部核心作用,提高班子整体素质。党支部时刻把自身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一项工程来抓,从不松懈。致力于建设凝聚民心,清正廉洁,服务于群众的战斗集体,引导班子成员为群众坚持不懈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工作,凡涉及新农村规划、修路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生育等重大事项都交给村民讨论。此外,先后成立了村改领导小组、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代表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群众组织,并制定了相关章程制度,使群众参与到村建设中来,使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保证了群众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二)抓好思想教育,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地方化和个人化,一些村民特别是青年农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艰苦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沦丧。据此,我们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着力从解决本村村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提出了“讲话、办事、做人、创新村”的目标。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精心开展 “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等一些村民们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导村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激励村民爱家乡、护环境,为发展集体经济,改变村容村貌做贡献。通过上述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今的陈楼村村风正、民风好,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打造幸福家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改善生产条件,加快致富步伐。为改善生产条件,争取在外大户救助家乡,积极对外争取30万元,自筹20万元,总投资投资近50万元,为2150亩良田铺设地下管道,缩短了灌溉周期。把原来的裸体线全部改成地下电缆(一井一线),总长度5600米,总投资近60万元。为让群众早日能富起来。实施科技兴村战略。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截止2011年流转土地400亩,栽植核桃120亩,预计到盛果期,亩收入1万元左右。三是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领作用,每户辐射15-20户村户,把治虫、防病、选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等经验,技术传授给辐射户,每亩增产量210斤左右,群众每亩增加收入300元左右。因此,连年被县农业局评为“科技示范先进村”。 二是每年邀请县农业局专家进行技术课讲座,由于专家的授课和指导,使该村去年发生的玉米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展新农村风貌。一是在原村规划街道的基础上,引进外资和自筹资金200万余元,铺设水泥路11条,其中东西大街3条,南北大街5条,村路3条,总长度6500米,总面积21000余平方米,使我村所有道路得到硬化。二是针对原村内国槐老化和病虫害的危害,经多方面了解和实地考察,在街道两旁选择了增值高,效益好的大叶女贞和广玉兰两个品种,制定了管理措施下发到各户,实行购置资金农户与村委各50%,收益3、7分成,即村委30%、农户70%;三是加大街道清除管理力度,定期检查和集中整治相结合,保证我村交通畅通,村容整洁。2011年全村集体收入9万元,人均收入达到6150元 (五)加强治安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村两委始终把社会稳定放在首要位置,经常抓、不松劲,坚持与5户联防和季节性巡逻相结合,并坚持领导干部带队,建立健全了治安联防队,民事调解小组和规章制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发生矛盾及时解决,提高自防能力。近几年来,没有出现上访和治安形势案件,连年被县乡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王庆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