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庙 强村固基让薄弱村“蛹化蝶变 ” |
8/2/2012 11:58:43 AM
添加人:熊金华
|
本报讯 戴庙镇以强村固基工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民增收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整合资源挖潜力,培植产业壮实力,合作组织促增收,使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华丽转身,实现了集体经济、农民双增收。2012年,该镇将涌现出一批经济发展示范村,其中宋圈村、陆庄村、沈楼村、东金山等村集体收入同比增幅将达到38%以上。
创新模式促增收。自去年以来,陆庄村、宋圈村曾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为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收,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大力发展食用菌规模种植,在发展食用菌的过程中,这两个村都把把服务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与农户,负责双孢菇种植产前、产中、产后的全套服务,在销售环节上,合作社每销售一斤双孢菇,合作社可提取0.1元管理费,仅这一项宋圈、陆庄村就可增加集体10多万元。同时,食用菌产业发展除增加集体收入外,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科技人才,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每个大棚年纯收入在3.5万元左右,菇农张慧原在青岛打工,后来回家种植了8个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她说比在外打工强好十多倍,“要想富、种蘑菇”、“一对夫妻一个棚,发家致富不用愁”成为戴庙镇最响亮的口号。村集体收入成为民生改善的源头活水,村集体收入增加后,这两个村大力改善民生,修路、打井、建健身广场,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激活优势促增收。东金山村两委为解决渔民群众渔产品销售难题,成立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苗种投放、统一饵料供应、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管理销售的“四统一”模式,为渔民群众搞好技术、销售等优质服务,在渔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东金山的鱼产品远销往北京、天津等国内大中城市,并出口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可达1400多万元, 带动水产养殖户120户,并且2010年6月份,合作社主营品种乌鳢、草鱼通过国际“无公害产品”认证,乌鳢养殖基地被山东省海洋和渔业厅评为“山东省乌鳢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东金山村渔业养殖面积由原来的1000多亩增加到3600亩,养殖户每亩水面纯收入由原来的3000多元增加到8000元,直接增加渔民收入2600余万元,村集体为入社社员销售一吨鱼产品可提取服务费,村集体年收入可比原来增加35%。 规模发展促增收。沈楼村为解决集体增收难题,根据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大多粗放经营的实际,在镇党委、政府帮助下,通过招商引资,浙江和谐苗木花卉种植项目落户沈楼村,该村大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引导群众搞好土地流转,发展苗木花卉规模种植,每亩土地每年按当年900斤小麦的价格付给群众承包费,群众还可到基地打工,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每流转一亩土地从事苗木花卉种植,公司按一定比例每年支付给村集体,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苗木花卉2000亩,每年集体收入可比原来增加20%。(陆春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