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竭尽全力搭建物流园区和矿产循环园区发展平台,并充分利用两大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招商政策优势,积极招引储备项目,加快园区项目填充。在坚定不移服务县级大项目建设的同时,借力发展,加快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街道认真分析、研究国家和省市的产业政策,结合街道优势和资源,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支柱产业的培育,积极引进一批能够引领街道发展的重大项目。街道重新修订了招商引资办法和奖励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凡与矿产循环经济园区、物流园区产业关联的企业可以直接入住两大园区,享受两大园区的优惠政策。福田雷沃鲁西南分销中心、鼎力集团、山钢集团等项目先后落户园区。同时,以大项目配套小项目。街道策划论证了一批铁矿石后续加工、物流仓储、尾矿加工等项目,力争通过 1-2年的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新飞跃。后郑海村对接配套县级大项目,依托县矿产循环经济园区,新引进了pvc管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好局面。
  以大项目拉动三产服务业。按照县南城区的总体布局,围绕宏达铁矿、瑞星集团、彭集铁矿等大项目,搞好协调服务,同时,积极发展各类配套产业、配套项目,让园区发挥更大的效益。配合晋鲁铁路建设、两大园区建设,街道规划论证了一批三产服务项目,陈流泽、尚流泽、后亭、龙崮等村相继或即将新上建筑、物流、餐饮等项目,拉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围绕项目发展要素,做好服务文章。彭集加快编制土地流转和利用规划,在街道边沿、土地条件差的区域划为工业用地区域,或利用邻近公路的劣地、荒地用于工业用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为工业用地模式,并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全街道规划流转土地 8000亩。着眼培养企业和项目急需产业工人的实际,加大了培训力度。先后培训6000余人次,有2000余人成为新建项目的产业工人,使他们不出家门,实现就业或家庭创收。
培植新“基因”
  彭集是个传统农业占主导的街道,拥有机械、粮油食品、花生、化工等主导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传统产业,如果抱着老传统不放,发展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植入新基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技术创新 ,已成为彭集的必然选择。
  彭集积极引导村级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切入起点更高的项目,加大投入,抢占产业高端,保持领军地位。2012年,彭集重点培育的15个村、2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亿元。彭集一些传统产业企业在谋划产品转型的同时,也瞄向新兴产业,使企业有了质的飞跃。目前,彭集已筛选新兴产业项目30个。以安村养殖项目为龙头,带动养殖产业发展;以金达木业为龙头,培育林木产业群体;以顺鑫建材为龙头,发展建筑新型材料产业。安村粉皮是一传统项目,为做大做强粉皮加工这一特色产业,村里投资50余万元,建立占地20亩的粉皮加工小区,吸引村内粉皮加工户入驻小区,注册“安达”商标,走粉皮高端化销售的路子,提高产品附加值。村集体通过服务,年可实现集体增收100万元。安村、龙崮等村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山东麦锐可公司落户该村,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
技术创新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彭集引导传统产业进行创新,植入发展“新基因”。为培强花生主导产业,彭集街道与科研机构和大学院校联合,建立花生试验基地,聘请专家教授到彭集搞产学研结合。泰安市农科院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文金和三义庄村共同建设的花生高产示范片获得成功。据初步估算,亩均花生株数达到1.1万株,平均亩产突破1000市斤,亩均增产500市斤。该花生种植的良种良法若在彭集全街道花生基地全面推广,可增加群众收入3000多万元。
  开展村级工作擂台赛、实施强村固基工程是彭集为村集体经济和村级项目发展壮大植入新基因的重要举措。彭集街道扎实开展了强村固基工程,设立了村级工作擂台,村级班子立标承诺,树立“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待遇比干劲”的思想意识,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和集体增收,广泛开展立标承诺活动,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开展项目论证,党工委进一步完善村组干部工资制度,加大绩效工资激励力度,激发农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动力与活力。全街道各村不断挖掘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培植项目新基因,不断创新发展新产业。该街道新上边角经济项目15个,新上产业项目20多个,盘活闲置资产3000多万元,增加就业2000多人。
  如今走进彭集街道,在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水马龙。植入新基因,使彭集经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袁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