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
1/24/2013 11:59:00 AM
添加人:熊金华
|
“今年,村里来了刘书记后,我们这个靠天吃饭的偏僻山村也能旱涝保收了,以后天再旱也不用发愁了。”旧县乡王古店四村的干部群众感慨地说。
村民口中的“刘书记”就是县移民局建设管理科科长刘德峰,今年被选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坚持问困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群众结对子,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学习,短短一年的时间,刘德峰就带领村“两委”班子,让这个昔日贫困村变了新摸样。 转变角色 成为群众“一家人” 王古店四村东面临山,西面靠湖,虽说有山有水,但地处东平与平阴两县临界的“边缘”位置,群众发展意识不强,村集体积累近乎“空壳”,民生问题突出,水、路、电等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群众意见较大。为快速进入角色,入村报到的第一天,刘德峰就开始实地了解村情。他白天入户走访,向村干部和群众了解村情;晚上就总结情况,撰写调查报告。驻村过程中,经常与旧县乡领导、村干部研究分析,一个多月时间,他征求群众意见60多条,哪家生活困难,哪家有孤寡老人,哪家有病有灾,他都一清二楚,和群众俨然成了“一家人”。 强化引导 成为群众“领路人” “有钱有物,不如有个好思路”。刘德峰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造血”功能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他直面存在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和村“两委”干部、群众代表一起研究制订增收方案。经过努力,2012年争取移民资金改造涝洼地10亩,建设鱼塘3个,转手出租后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流转土地20亩,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稻谷加工厂一处,集中种植户的稻谷,然后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年可为集体增加2万元收入,又带动了群众就业。计划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建设冷库,为种植户冷冻蔬菜,可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看着一个个崭新清晰的思路,乡亲们打心眼里竖起了大拇指。 发展为民 成为群众“贴心人” 由于与邻村的土地纠纷,进村路的西头有155米断头路,无法与环湖路接通,为解决这一问题,刘德峰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去邻村商议,经过协调,最终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路很快就修通了;为改善村容村貌,他结合旧县乡推行的“一二三”民生工程,多方争取资金,将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进行粉刷,对大街进行绿化,使荒草丛生的大街变得宽敞、漂亮;为方便群众夜间出行,他又对上争取,为村里大街安装路灯28盏;为方便山区群众浇灌,他联系施工队,新打并配套农田机井1眼,使200余亩山地变成水浇田;为给党员群众提供一个学习、休息的场所,他争取资金新建村办公场所7间,面积280平方米,并规划建设了占地6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 刘德峰经常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目的,就是借助这个平台,为村里群众多做事、做好事、做实事,让村里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征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