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群众的期盼 |
2/28/2013 3:46:39 PM
添加人:熊金华
|
(上接第一版)东平人民的情谊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农村干下去的决心,增强了推动村庄发展的信心。许多“第一书记”表示,在农村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沃土上,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想要干出名堂,能力是关键。为切实提高驻村“第一书记”强村富民的能力水平,我县组织“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一块到苏州培训,搭建“第一书记”之间、“第一书记”与村支部书记之间学习、交流的平台。 培训的效果如何,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支部书记老王政治可靠,治村理事也行,就是太保守了,不解放他的思想,村子就难有指望。”这是山东体育学院派驻梯门镇尚元村“第一书记”郑恩亮的一篇民情日记,字里行间既有干事的热情,又有现实的无奈。而在苏州期间,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老王思想有转变了,今天主动来和我商量发展特色种植的事,今天和省里的朋友一说,他那边能提供技术和销路,太好了,回去就干。”如今,走进尚元村,占地150多亩的玫瑰园和200多亩的中药材基地就是最好的答案。 “第一书记”扎根农村、贴近生活,真正从机关走进基层,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干“第一书记”不是给领导脸上贴金,不是给自己镀金,而是带领一方百姓去淘金 农村工作虽然千头万绪,发展的第一要务不能变。“入村后,要迅速进入角色,想方设法寻找富民强村的路子和办法,群众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书记”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 在商老庄乡新光村,省水利移民管理局选派的“第一书记”史继臻被称为“铁人书记”。到村的头半个月,白天走村入户、寻计问策,晚上加班加点、编制村庄发展规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半个月瘦了12斤,甚至有天晚上晕倒在了办公室……为了发展大米产业,他联系电视台朋友,直播宣传“安山贡米”,到研究所学习,推广稻蟹混养技术,现在,新光村集体年收入15万元,群众亩均收益增加1500元。去年收稻子时,正赶上连阴天,多年失修的生产路不通,为了减少损失,他和村干部一起垫支9万元,连续十余天昼夜施工,吃住全在工地,困了就在三轮车上合合眼,终于垫出一条1000多米的石渣路,群众被感动了,散了多年的民心聚起来了。 “第一书记”真干、实干,既推动了经济发展,也使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为提升乡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选派“第一书记”周韶峰驻村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资22万元,完善了八里湾村小学的硬件设施,促使泰山学院在商老庄乡中心小学建立起了教学实习基地,泰山医学院暑期选派学生到村支教,迅速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千村公路扶贫"、体育设施进村等"五通”、“十有”政策全面落地,贫困村的路通了、灯亮了,大家的心里亮堂了;山东农业大学选派20多名专家教授到村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选派“第一书记”起草的村级发展可行性报告得到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一个个项目落实了,群众致富奔康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一件件为民实事深入人心,一句句朴素话语发自肺腑。“这么多年了,俺从来没有见过上级这么重视村里,从来没有想到过省里的领导会来村里领着俺们发家致富,感谢党和政府为俺村派来这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戴庙镇宋圈村的老党员动情地说。对于驻村“第一书记”,许多农村干部群众直言不讳:“我们农村和农民最欢迎的就是有思路、能成事的干部”。 “群众的欢迎就是对我们的最好嘉奖。”在山东农业大学派驻戴庙镇司里村“第一书记”张舒看来,“第一书记”只有拿真心、下真功、出实绩,方能成为村民心中的“自家人”。同时,在工作中,他甘当幕后推手,有困难带头冲在前,有成绩把支部书记往上推,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支部书记陆家军2012年被泰安市委授予“泰山先锋”称号。 从发展经济到改善民生,从组织建设到党员管理,“第一书记”留下的是奔波的身影和踏实的足迹,带来的是派驻村的和谐稳定、民富村强,赢得的是民心和口碑。 真不真心干,一考便知晓;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第一书记”向乡镇党委承诺、向任职村党员群众承诺,实行公开化承诺、项目化推进、台账化管理、格式化述职、一体化考核,请村内党员群众评价“第一书记”,看促发展实绩;评价村级班子,看抓党建成效;请“第一书记”相互评价,激发比学赶超活力。这就是东平县管理“第一书记”的“双诺五化三评”机制。指向十分明确,那就是抓班子、带队伍,抓经济,促发展,形成“年初定目标、年底看结果、重点抓过程”的推进机制。 “年初都承诺了,人家的进度都很快,自己干不好,怎么向群众交待,如何向组织交差?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不少驻村“第一书记”表示,严格的制度和考评使自己既觉得压力很大,又给了自己很大的动力。 正是严格的制度和考评,使得“第一书记”任职一年多来,始终活力迸发、扎实深入、成效显著。对此,一位“第一书记”一语中的:“真不真心干,一考便知晓;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就是逼着你发动脑筋,想方设法把任职村建设好、发展好。”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25位省派“第一书记”共为任职村争取资金、物资、项目合计6746.16万元。其中,争取帮扶资金639.16万元,帮扶物资折价96.8万元。策划实施民生项目85个,硬化道路64.753公里,打井19眼,安装路灯60盏,总投资4042.3万元。新建办公场所10处,总投资380万元;修缮、扩建办公场所11处,总投资67万元。新上集体增收项目32个,总投资1520.9万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集体年增收136万元。25个村全部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度同比增长42.3%。在年底的民主测评中,“第一书记”和村级班子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了100%和99.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书记”在路上。 (吴兴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