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寄哀情

   □ 记者  王庆海

  一排排杨柳正在绽放新芽,一排排龙柏整齐茂密,一排排连翘已经开出迷人的黄花,一排排冬青也已经露出新绿。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我县唯一的公共墓地——龙山公墓,探访它的发展历程,品味它在全县殡葬改革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龙山公墓位于县城东南方约6公里处,后有风景秀丽的龙山为依靠,前有蜿蜒逶迤的清河所环绕,景色秀美,风光旖旎,是一处被许多人看好的绝佳风水宝地。
  1996年以前,由于我县一直没有公墓,加之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殡葬管理制度和办法,群众乱埋滥葬随处可见,很多人即使有想为亲人找一块公共墓地的想法,也无能为力。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墓地在殡葬改革和先进殡葬文化中的引领作用,1995年经县政府批准,龙山公墓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时的龙山公墓所在地,是一片乱石嶙峋、沟壑纵横、荆棘野草遍地的荒芜之地。面对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县民政局和公墓建设者们迎难而上,他们靠着镐刨锨挖,肩挑背扛,通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硬是在山脚的荒沟荒坡之上,开辟出了一层层平台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互相通联,规划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完备的现代化公墓雏形。记者了解到,当年公墓建设之际,很多公墓建设者吃住在工地,十天半月不回家一趟是家常便饭,夏天的似火骄阳和冬天的凛冽寒风在每个人心目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说:“那时候因为没有现在这么现代化的机械,干得是真苦也真累,但是,现在看看公墓变得这么好、这么漂亮,打心眼里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墓地,首先想到的就是阴森、恐怖甚至荒芜。记者在没走进公墓之前,心里也一直惴惴不安,不知道公墓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一进入公墓的大门,记者原来关于公墓的想象瞬间就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则是优雅优美环境所给人带来的震撼。 随行的公墓管理处主任苏亚军告诉记者,为了彻底颠覆人们心目中对墓地的印象,真正发挥好公墓在先进殡葬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在公墓建设中他们始终秉承生态园林公墓理念,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把山形地貌和水的顺势利用综合考虑,使公墓建筑与龙山风景做到有机协调统一,融山于景,融景于山。在公墓绿化上,既突出庄重肃穆的特点,同时也注重对人感官和心理的调节,乔、灌、草合理搭配,根据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要求,通过植物落叶的时间、合理安排花期布局,先后种植了龙柏、冬青、塔松等常绿树种和银杏、紫叶李、女贞、百日红、连翘、法桐等各色花卉苗木,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使庄重中不失灵动,肃穆中蕴含生机,不但满足了祭祀者的心理需求,而且达到了“建一片墓地,绿化一片荒山”的建设初衷。正是由于公墓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设计建设上的独具匠心,去年汶上一客户为了给老人选择一块心仪的安息之地,走遍了周边几乎所有公墓,当他们来到龙山公墓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它所独有的特质所吸引,二话没说,当即拍板做出了决定。而近几年,像这样的客户每年都有,而且大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造型简洁大方的青石墓穴,风格各异的有栏式墓穴,纯洁庄重的汉白玉墓穴,凝重醇厚的大理石墓穴,雕刻着狮子等雕塑的花岗岩,以及高档“山西黑”的艺术墓穴。对于每一个客户来讲,因为其身份、阅历、认识的不同,为亲人选择墓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公墓以殡葬文化为基础,结合美学文化、园林文化、雕塑文化,构建高中低档独具特色的墓区文化。在公墓中记者看到,不论是低档的青石墓穴,还是高档的艺术墓穴,每一块墓穴既独成一格,又和其它墓穴通过桧柏等相连浑然一体,宛如精美的人文艺术展览馆。苏亚军告诉记者:“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墓地的环境和风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特色和文化则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看重。”
  在墓地行走中,记者看到每个墓穴周围都非常干净清洁,并没有纸帛等焚烧的痕迹。苏亚军介绍说,为了保护环境,他们在墓地建设了统一的焚烧处,对花圈、纸帛等丧葬用品实行集中焚烧。同时,公墓积极向事主宣传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等绿色纪念方式,让绿色殡葬文化越来越盛行。在公墓参观过程中,记者正好碰到一个刚对老人进行完鲜花祭祀的事主。问及他为何进行鲜花祭祀,他说:“祭祀不过是凝聚孝心、传递爱心、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种方式,现在,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祭祀观念和祭祀方式也要在进步,要变得越来越绿色、越来越文明才行。”
  因为临近清明,记者看到很多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苏亚军告诉记者,公墓始终把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放在工作的首位,客户上山参观、选穴定位可由公墓车接车送;丧葬期间,只要客户有合理要求,不管多大困难也要第一时间办好,直至客户满意;每到清明和农历十月一期间,公墓都是把工作考虑了再考虑,细致了再细致。在他们的心目中,热情周到、细致耐心地为客户搞好各种服务,既是对已逝者的最大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情感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