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记游 |
3/29/2013 10:32:55 AM
添加人:王京玉
|
对于龙山,我一直是一个朝圣者的姿态。因为龙山,在我心中始终是一块圣地,是一块丰碑。
从远处望去,龙山并不高大,也并不巍峨,是北方典型的青石山。整个山形就像一张放大了的太师椅。两边的山形向中间环抱而来,而山中间树木最茂密的地方恰像是椅子的台面,在让人惊叹之余,又给人无限的想象和遐思。 龙山为东平古八景之一。这里有龙山圣井,十里杏花,幽深奇邃的窟洞,古老别致的建筑群。曾有诗赞曰:“有史以来不记年,万代第一是龙山。诸君舍弃皇宫院,却奔深山住茅庵。龙山圣井甘泉水,天王殿侧建书院。藤萝乌柏遮天日,松柏长青伴春天。” 龙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最有名的当属龙山书院。龙山书院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历经元、明、清三代,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才遍域中。东平龙山书院一向颇有名气。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主讲;元代农学家、东平人王桢谢职旌德县尹归里后,于元仁宗延年间(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龙山书院主讲其农业科学名著《农书》。据传,元代戏曲家、时人称为“小汉卿”的东平人高文秀,青年时代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明、清两代,书院亦人才辈出。明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东平人王宪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龙山书院读过书,并且在东平历史上留下了“父子二进士”的佳话。龙山书院的声誉曾一度影响省外学者。据龙山大殿东深沟上的悬石刻文记载:解缙,江西吉水人,明代洪武年间进士,授中书庶吉士。被罢官后,曾游学来过龙山书院,并在龙山的一块悬石上读过书。后人在那块悬石上刻诗:“学士被罢官,游学至龙山,钻过药王洞,住过太子殿,曾饮圣井水,悬石为书案,成祖永乐初,又任翰林院。”龙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计600余年,对东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沿着山间曲曲折折的小路俯首而行,路两边的小草已经冒出新芽,山间稀稀落落的几棵桃树上已经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花蕾,似欲含苞待放。茂密的树林中形态各异的树木让人叹为观止,层层叠叠,遮天蔽日。更令人称奇者,有两株树木从岩石隙缝中斜伸着向前探出,在各自探出几米的地方交汇长在一起,然后又各自向前生长而去。而其中的一棵则有和其下面的向上生长的小树二次长在一起,宛如半路的夫妻相伴相依。 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及至踏上一个平台,眼前豁然开朗了许多。忽然发现这正是当年龙山书院的遗址所在。树木一样的茂密,却在树林间多出了许多残垣断壁。坚强挺立着的石柱,厚重坚实的石座,精美的雕龙残片,一间间倒塌得只剩下半边的石墙,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传说,一段故事、一段历史。往四面凝神望去,我似乎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从树林中传来,似乎看得到一个个青衣古袍的学子鱼贯而来,似乎看得见老学究和先生们正摇头晃脑地讲解着四书五经,也似乎听得见骑在马背上身着红袍返乡看望母校的学子。树林中的野山鸡和鸟儿清脆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沉思。我默然地寻找着,一点一点寻找那段辉煌,还原那弥漫着青草香味的书香和真实。药王洞、天王殿、娘娘庙、大佛像、摩崖石刻,置身在龙山之中,让你时时刻刻感受到它的古老,它的灵性,它的神奇。虽然很多建筑只剩下多多少少的痕迹,但是它们周围的香灰,它们周边鞭炮的碎屑,依然在告诉着人们它们的灵气所在、魅力所在和生命所在。攀着岩石,抓着石缝中的树枝,一步步来到山巅之上。山顶上山寨的围墙则另有一番景象。据说,这些山寨是清末当地群众为了躲避太平天国起义时捻军北伐引起的战乱所建。当年的旗杆窝、捣米坑还依稀可见。回想起当年战乱时节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场面,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也更添了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 龙山西北有一个小庄叫做无盐,就是历史上有名“无盐娘娘”的出生地。至今在中国历史上还流传着“无盐娘娘长得丑,她为齐国定邦基”的佳话传奇。 站在龙山之上,极目四望,南面,大清河蜿蜒西下,碧波如洗,清水如练,汶上佛塔,若隐如现;东面,戴村坝横卧清汶,飞流如瀑,声如虎啸,运河之心,灿若明珠;西面,流泽大桥横跨南北,气势磅礴,东平湖口,波光帆影,渔舟唱晚;北面,山势若龙,群山拱俯,万山朝拜,中军之势,呼之欲出。此刻的龙山,虽无通天拔地之势,却尽得东原山水之灵气,汇聚四方之精华,让人心旷神怡,陡生豪迈。俯首之下,在流离的烟云中,在飘缈林气中,我似乎看到了龙山和她沐浴着的霞光,璀璨无比,艳丽无双。 (苏亚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