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回归田园 耕耘梦想

  记者  谢飞  通讯员  郝明  王啸

  前不久,记者在采访途中,看到七八位家庭妇女正在田间拉耧施肥。眼前这片土地整齐划一,全部种植的早春菠菜,一看就是统一种植的模式,于是就和她们攀谈起来。她们高兴地告诉记者,这片地是一个叫刘涛的大学生通过流转土地建起来的,这里面也有她们家的土地,以每亩地950元流转给刘涛,她们还能在这打工挣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当时另有安排,我们并没找到刘涛深入采访。后来,通过和镇上的宣传委员联系,我们对刘涛和他的梦想有了大致了解。
要用所学改变家乡的贫苦
  刘涛,2009年毕业于枣庄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校期间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现任大羊镇团委副书记、西三旺村村委委员、东平县利农庄园蔬菜产销合作社理事长。
  1988年,刘涛出生在大羊镇西三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只靠几亩薄地供他上学。从小刘涛就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收麦子、刨地瓜、种菜等,样样都干过。2009年大学毕业后,刘涛便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工作虽好,却与自己的理想相悖。从小习惯了泥土的气息,他立志在广袤的农村开创自己的天地,用他的话说:“农村的雨露养育了我,农民的纯朴和善良感染着我,我深知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苦,所以我要用知识和青春去改变养育了我的家乡。”当时适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刘涛偶然接触了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知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他认为,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如果承包一些土地,利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来自己创业一定大有可为。2010年5月,刘涛不顾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优厚待遇,作出了艰难但简单的选择:回乡创业当农民!
牛刀初试不忘回报乡亲
  刘涛回乡当农民的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人们在背后议论:“本以为这孩子大有作为,没想到上了大学还是回来当农民,白读书了。”对此,刘涛有压力,但他却把心思全放在思考“怎样当农民”上了。通过调查分析,刘涛认为在西三旺村最适合建立蔬菜基地,搞规模种植,于是他将事业的第一步定位为流转土地。可是,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却碰壁了:谁放心把自己的土地交到一个二十出头、地没种几天的小伙子手里?没办法,他只有挨家挨户做工作并许以高价,通常饭顾不得吃、觉顾不得睡。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村民们看到了他的真诚,自愿把土地拿了出来,不到一个月,刘涛流转土地70余亩。土地有了,种什么又成了一个问题。为了把准市场,他只身去了滨州六合、寿光物流园、州城宏塔等多个地方考察,多次请教专家,结合西三旺村的实际,他决定种植萝卜和白菜。种植、施肥、锄草、浇灌等各项环节,他都用十二分的精力去管理,每天起早贪黑,身子日渐消瘦,但他从来没有叫苦叫累。由于种植科学,管理精心,当年他的蔬菜基地喜获丰收。2010年正是蔬菜价格偏高的一年,但他并没有将所种植的蔬菜全部卖出,在为全村困难群众免费提供蔬菜的同时,他将近十亩地的萝卜、白菜送给了敬老院老人。他说,是这片土地养育了自己,自己应该为老人们、为家乡做点贡献。除此之外,刘涛还经常为其他村民提供科学种养知识,有时亲自到田地里指导种植。闲暇之余,他也为村里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致富路上与乡邻同行
  2010年11月,他被选为大羊镇团委副书记。2011年5月,在西三旺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被选为村委会委员,他认为这是村民对他最大的认可。2011年10月,刘涛成立了东平县利农庄园蔬菜产销合作社,亲自担任理事长,并与泰安亚细亚有机蔬菜公司合作,把当地农业发展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并承接了亚细亚公司大面积有机蔬菜订单,包括春季300亩毛豆、90亩青豆、40亩胡萝卜,秋季300亩西兰花、150亩菠菜的订单,开始了与亚细亚公司常年的有机订单农业合作。同时与亚细亚公司生产管理中心联合,建立了亚细亚公司三旺有机蔬菜临时加工点。规模更大、功能更为齐全的永久性蔬菜加工厂也已经设计完毕,正在准备向上级部门申请审批。现在,刘涛的合作社和蔬菜种植起基地已经步入正轨,村民们纷纷加入他的合作社,周边70余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种植毛豆等农作物,解决了160人的就业问题,收入节节攀升。
  成功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刘涛着眼深远,他说,将来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蔬菜基地有机订单农业,积极向临边乡镇推广,并立足于起源于德国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就是通俗说的家庭农场,依据大羊镇有山有水、道路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优势,大力发展有机认养农业,让更多人在享受有机农业健康、乐趣的同时,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