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倩影现 长虹卧波耀东原 |
6/20/2013 9:06:01 AM
添加人:王京玉
|
漫步东平,雄踞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石拱桥在这里,我省浮桥密度最集中的地区在这里,全市桥梁“冠亚军”在这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步入腊山那城楼似的山门,只见桥上桥——云路桥令人叫绝;远眺黄河,座座浮桥似巨龙,若长虹,车水马龙,仿佛在勾勒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厚重的东平滋养了桥梁文化的精髓,一桥一景,一景一韵,因桥而生,因桥而兴的画卷徐徐铺开…… 清水石桥: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石拱桥 清水石桥,又名清河石桥,位于须昌城(今东平湖内老湖镇前埠子老村庄)西1.5公里处,跨古济水之上,是一座建于隋代仁寿元年(601年)的巨石桥。 据《山东公路史》记载,这座桥与赵州桥相比有3项纪录载入史册:即修建时间更早,比建于隋大业年间 (605~616年)的河北赵州桥早5~10年;长度更长,唐代1尺等于31.1厘米,450尺等于140米,而赵州桥仅长50.82米;技术水平相当高,“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黄河决口后,须昌城迁至今东平州城,清水石桥从此淹没,再也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可东平的骄傲——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石拱桥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 永济桥:“九省通衢”枢纽创下境内之冠 永济桥位于州城南关村南,跨小清河之上,俗称南大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记载,永济桥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州人邢整奏请创建,计18孔;明万历四年(1576年)知州邱如蒿于桥两侧添砌桥栏。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州人王元臣募款重修,长度为境内之冠;桥长98米,宽7米,跨径4米,现存13孔,孔径高2.5米,石基砖拱结构。现为东(平)靳(口)公路所经之处。 永济桥有着辉煌的过去,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芦苇丛丛,荷叶团团,一幅自然点缀的美妙图画,成就了东平古八大景之一的“城堤秋水”。 蓆桥:皇帝御驾亲征而得名 蓆桥位于接山镇蓆桥村西,为全石质结构,跨于汇河之上,是331省道上的重要桥梁。原桥始建年代无考。今桥东西向全长97.88米,全宽11.4米,桥面宽10.3米,石拱桥结构,主桥共计3孔25米。原桥边碑刻已多损坏,惟桥保存完好。北面桥墩上有圆雕霸下(龙所生九子之六)。在桥东有周汉遗址一处,地表有陶豆、鬲足、蚌片等古代遗物。 据说,唐朝皇帝武则天封禅泰山曾经此桥。又据《宋史》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由汴梁(现开封)出发欲东封泰山。东行过汇河时,河上之桥用草蓆铺垫,故名。 关于蓆桥,东平、平阴和黑龙江一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传说真宗路过蓆桥,居住在汇河内的一条乌龙卧于草蓆之下,驮真宗过桥。由于车辇太重,车轮把乌龙的尾巴轧断了,真宗过桥后,乌龙腾空而去,飞到黑龙江安家。黑龙江内有一条白龙,常吞噬过江船人。乌龙到黑龙江后,依靠当地人民特别是山东老乡的帮助打败了白龙。白龙江由此更名为黑龙江。乌龙为了感谢当地人民,告知说:“过河时只呼‘秃尾巴老李’,我便送你们过河。”后来人们过江时,呼其名,皆能安全通行。据说,每年春天,“秃尾巴老李”定回山东探望父老乡邻,分别时泪流不止。这天,东平一带注定降雨。 三大奇观:桥上桥 云路桥原名济便桥,寓济世便民之意。它是腊山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桥长2米,宽8米,全石结构,建在巨大的沟壑之上。桥上是石雕的柱子和带花纹的栏板,其下沟深不可测。每到夏天云雾迷漫之际,冷气习习,百流入谷,过涧穿桥,奔腾而下,喷云吐雾,飞流洒珠。置身其中,有云间在天上行走的感觉,云路桥因此而得名。 当年,唐代孙思邈所修的老桥就在这座桥下,形成了桥上桥。现在的桥是1994年原址重建的。老桥覆盖其下,新桥凌空飞架,形成了桥上桥之奇观。 无独有偶。在州城解河口村北面,“扶贫”路上堤处也有一座桥上桥遗址。最初由西关村户挂双千倾牌的大财主赵凤七所建,时长约二十多丈。有一年,黄河发水,桥身整体下陷,成为漫水桥。位于桥西五里之遥新湖镇巩楼村闻名东原的巩大先生,即清光绪年间癸卯(1903年)恩贡巩象临(1841——1926),在原桥的上面修建了同样一座桥,并镌碑纪念(此碑毁于“文革”)。这座桥上桥于1956年修筑东平湖防洪大堤时被掩埋。每每追忆这一人文景观,让人浮想联翩。蓝天白云时碧波荡漾,桥上有桥,桥下有桥,桥下有水,水中有桥,加之桥的倩影,煞是美妙。 在我县历史上还有一座桥上桥。此桥即指自戴庙村大街财神阁,途经东西走向的城隍壕,至大牌坊土地庙向西一拐至城隍庙的三孔平桥,因年久淤积,桥面低于平路,人们为过桥避免涉水,故而又在平石桥上建了一孔一米多高的石桥,因而此桥被称为“桥上桥”。它是人们代代口头相传的古时重镇戴庙村奇特五景观之一。即楼上楼、庙上庙、桥上桥、三山夹一井、三山盖顶夹一井。据了解,戴庙桥上桥形成于明代,近几年由于修路埋于地下。 平云桥:平步青云全凭巨石铺路 在腊山碧霞祠的下方有一巨石铺于路上,这巨石就是平云桥。桥上的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每逢雨季山水从峡谷飞奔而下,流入平云桥,穿桥而下。人过此桥,如平步青云,一顺百顺。桥南侧,万丈悬崖刀劈斧剁般陡峭。多雨季节,雨水从峰巅跌落成瀑布,又称“千叠瀑”。 黄河浮桥:我省浮桥密度最为集中的地区 黄河在东平境内有28公里长。境内的黄河属于下游宽河道向窄河道过渡的典型河段。由于河道上宽下窄,堤距在东明县最宽处20公里,在东平境内最窄处不足1公里。每逢丰水期,巨浪吼天,怒涛拍岸,蔚为壮观。自1996年8月以来,我县在黄河之上兴建了解山、正大、银河等8座浮桥,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清河大桥:全市桥梁冠亚军得主 流泽大桥东桥为105国道上的重要桥梁,原桥长877.8米,宽8米,高7.15米。32孔,孔径25米,是横跨大清河的第一座双曲拱桥。1972年9月动工,1973年12月建成通车。曾名列全市桥梁之首。2004年11月拆除原址重建。今桥长880.43米,宽13米,高7.15米,为简支箱梁结构。因位于彭集街道陈流泽村北,故名。 流泽大桥西桥原桥1995年12月建成。与东桥隔5米,其结构相同。改建后西桥于2010年12月底竣工通车。双桥平行,成为大清河上的两道彩虹。 东平大桥位于老湖镇王台村南,俗称王台大桥。原桥长824.1米,高13米,桥面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5米,是横跨大清河的第二座双曲拱桥,为250、255省道重复线路上的重要桥梁,名列全市桥梁第二位。1977年7月建成通车。因距东平老县城较近,故名。2004年9月12日,实施定向爆破拆除原址重建。现桥长829.26米,桥面宽13米。27孔30米,为简支箱梁结构。该桥于2006年1月10日竣工通车。 柿子园桥:“四百耽一孔”的美丽谎言 梯门镇西柿子园村内原来有座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当时南北官道从村边经过。因下雨天道路泥泞,老和尚想建一座石桥,苦于资金紧张。于是,他一路化缘到了南京。众人听说他是化缘修桥,便问他:“你要修的桥有多长呀?”老和尚说:“四百耽一孔”。人们听说这座桥还那么长,就有不少人捐钱。老和尚化足了钱,就返回柿子园。那座桥实际只有十几米长,修完桥后,在桥的两侧立了四方碑。“四百耽一孔”,其实不是四百米一个桥孔,而是“四碑单一孔”,四方碑一个桥孔。后来,南京捐资客人专门从官道来看这座桥,见是这么小的桥,都说上当了。又听说多余的钱被老和尚用来维修寺院了,认为也是做了善事。从此,柿子园寺庙的香火就更旺了。 张河桥:不亏我一个,惠及众乡邻 张河桥位于接山镇张河桥村,距县城15公里,跨汇河之上。1954年建,原为石拱结构。9孔,长54米,宽5.2米。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板结构。长60米,宽3.5米,高3米。9孔,孔跨径5米。相传,古时有一张货郎经常往返于汇河两岸,为行渡方便,修石步蹬桥,俗称张货郎桥。后演变为张河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