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红霞
“来运叔来理发啦”东杨楼村的大喇叭一响,不到半小时,大队院里就聚集满了来理发的老人和孩子……跟随着人流走进大队院内,只见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正在专注地地给一个小男孩理发,剪刀在他手中飞快地上下飞舞,像变戏法似地小男孩瞬间变得清爽利落……
“这里理发应该很便宜吧。”看着排队等候的人群,笔者喃喃自问。
“这里理发免费,都二十多年了。”身前的一位刘大娘回过头来坚定地说,似乎捕捉到笔者疑惑的神色,她打开了话匣子,“理发的是来运叔,他是党员……”
缘起——谋生的小卖铺
陈来运,中共党员,1985年入党,现年68岁,是沙河站镇常庙村的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据了解,陈来运九岁就开始学理发,年轻时当过兵,在部队的时候偶尔也帮战友们理理发,大伙都夸赞其理发手艺好。1992年,陈来运上有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学的四个孩子,家庭经济拮据,为维持生活,增加点收入,他腾出一间房,在村内开起了小卖部,同时在小卖部里辟出三平方空间为当地群众理发,理发价格也非常便宜。由于陈来运性格非常和蔼可亲,与周边百姓处理得关系非常融洽,小店开得还算红火,解决了一家老小生活难题。1996年,孩子们陆续参军、参加工作,孩子们不忍父亲操劳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只得把经销点、理发店关门。
理发店关门半个月的一天,下地回家正要休息的陈来运听到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同村的张玉华老人病重,瘫痪在床的她三年没有理发了,在生命的尽头她想理理头发。他的家人找了好几个理发师,没有一个愿意来家里为老人理发。看着眼前这个眼角噙着泪珠、忐忑不安、又充满期许的年轻人,陈来运二话没说,拿起理发刀,朝张玉华老人家里奔去……
渐渐地,大家便都去陈来运家里找他理发,他总是热情招待。对于病重、偏瘫或者是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需要理发,只要一个电话,陈来运便会带上理发工具,热情上门服务,而且不收分文。
坚持——放不下的理发刀
做一次好事不足为奇,但是一件好事连续做了二十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找陈来运理发的人越来越多。考虑到在村里理发很不方便,周边的群众都要走上二十几分钟去镇上理发,特别是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来说,理发成了一件件困难事,陈来运索性就每月抽出两天时间,专门在家里给村民理发。
后来,常庙村委主动为他提供了大队院当场地,免费提供水、电还有凳子,于是,在每月的5日、和25日,在常庙村总能碰到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一大早赶往大队院……而这一骑就骑了二十年。
十年前,邻村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托人给他捎话,询问能否出村为他理发,陈来运收到消息,当天就扔下手里的活,直接到其家中理发,不嫌脏、不怕累,还陪老人聊天解闷。于是,邻村甚至更远的村来找他理发的人也多起来了,再接着,东杨楼、熊村、马河、徐楼等村村委大院里都贴上了免费理发日期。
老伴刚开始不理解,叫他“大傻子”,自己的地不种,风里来雨里去,累的腰疼不说,还得搭洗发水。在老伴的唠叨声中,三个当兵转业儿子也不忍父亲辛苦,于是把他接到了城里享福。
来到城里的陈来运,脸上渐渐没了笑容,整天坐立难安,他时刻摸着兜里的理发刀,心里想着东杨楼村坐轮椅的张大娘还等着他去理发,明天又是徐楼村理发的日子了,会不会有人在大队院里一直等他……看着心不在焉的父亲,家人决定送他回村里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回到村里,那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父亲又回来了。于是,儿子们当下决定,每月给父亲提高500元生活费,赞助了他为群众免费使用洗发水的费用。
“陈来运是个好人,有的常年卧床,家里很乱,但他从不嫌脏,还不要大家伙的钱。”徐楼的李大哥激动地说。陈来运给群众免费理发感动了许多人,每每提起此事,他却总是摆摆手,说:“这是小事,不值得一提,能为大家带来方便,我很开心。”
除了去村民家里为村民理发、在大队院里集中理发,陈来运还习惯将理发剪揣在兜里,村头、集市、路旁、树下,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随着岁月的流逝,村庄里的很多人都走出去了,他却还在坚守自己熟悉的岗位,守护着这里的乡邻。他用勤劳的双手服务乡亲,无私奉献,温暖着需要温暖的人……
执念——我是一名党员
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是陈来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他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为村集体发展建言献策。他团结邻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村民有困难,他总是尽力帮助;有的村民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他见了就伸手扶一把,送人到家;有的老人年龄大了不能上街买东西,他就主动代买回村,村民修房造屋、婚丧嫁娶,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一户多宅”清理过程中,他自发组织村内老党员、老干部上门动员群众,促进了村内“一户多宅”清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村级环境卫生清理工作中,他联合村内党员,义务打扫村内卫生;在村内“美丽庭院”建设过程中,他和村内志愿者们一起走进贫困户家中,帮助他们收拾庭院,种菜栽花。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陈来运老人是一个平凡的人,却有一颗不平凡的乐于奉献的心。他在村内的一件件小事,不仅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辉,还散发着他鲜活的人格魅力。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周围的人。
现在,“来运叔”成了沙河站镇的一个行走的招牌,也是沙河站镇乡村文明建设的代名词。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沙河站镇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印记,也为沙河站镇乡风文明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此刻,伴着刘大娘幸福爽朗的笑声,那一辆三轮车、一把理发刀、一个脸盆、一瓶洗发膏和还在夕阳下余晖中忙碌着的陈来运老人组成了这天地间最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