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不掉的“军魂”

——记退役军人、彭集街道彭集管区党总支书记王建设

    记者 李平

  退役,卸下来的是“警衔”,卸不掉的却是那份保家卫国、心系群众的“军魂”。王建设,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彭集街道彭集管区党总支书记。1993年12月入伍,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间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士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想要无限期地留在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退役是每一名军人都要经历的。2004年,因部队整编,他告别了深爱的军营,转业到彭集街道工作。从事乡镇工作10多年间,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赢得了领导、群众的信任和好评,并多次被上级评为工作先进个人。

  “干”字当头,为政府解忧愁

  乡镇工作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管区书记便是这穿针引线的人,不但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更要做好“参谋员”“督导员”“战斗员”,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在工作中,他始终按照事不过夜的要求,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不断提高“能干”“会干”“善干”的本领。一直以来,街道驻地、105国道、331省道两侧村庄乱搭乱建严重,群众反映强烈。2017年,他来到彭集管区工作后,借助上级拆违治乱、建设美丽乡村及环境整治的大趋势,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此后,他主动放弃了周末、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上,身先士卒、敢于担当,把身子沉在村里。同时,他积极协同相关部门,盯上靠上、攻坚克难,打通一道道难关,彭集管区共拆除违建8万余平方米,街道驻地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卫生明显提升。

“实”字为先,为集体求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从事管区工作后,面对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的现象,他带领各村两委干部开拓思维,大胆创新,抢抓国家财政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机遇,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协助各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及股份经济合作社。指导岔河门村、小孟村、王庄村、小刘庄村立足土地促发展,流转土地1000余亩。村领办的土地合作社488亩土地,今年夏季小麦获得了可喜的丰收。同时,他指导各村运营了一批以众宣饮品、怡轩葡萄采摘园等为代表的优质村集体增收项目,进一步增加了集体收入。随着村级合作社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强,各村集体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经济薄弱村已逐步消除,并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难题。

“诚”字在心,为群众谋福祉

  始终坚持心系群众,做到扎根基层。他经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听取群众的心声,及时响应群众反映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群众服务。2017年,他筹资15万元,为栾庙村、王庄村、小刘庄村改善了办公场所,建立起了高标准党员活动室及群众活动场所。2018年,又协调水利部门投资30万元为大孟村、小孟村、栾庙村打了饮水井,让老百姓吃上了干净的放心水。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王建设经常深入到户宣传扶贫政策,对辖区内的贫困户像对待亲人一样。通过走访,了解到贫困户李培甫老大爷已满80周岁,其配偶史培秀患有耳聋,他便主动协调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老年人生活补贴,为其配偶办理了残疾证,并申请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及护理补贴。日常工作中,他时常要求村干部要多关心、多帮助残疾人、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要多帮助、政策上要多支持。
  “‘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做人。’这是鞭策自己的人生誓言。在10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改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服务,保持的是军人本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奋斗,为东平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积极的贡献。”王建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