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来,他一直与英烈相伴 |
10/15/2020 6:18:05 PM
添加人:王京玉
|
在我县,一提起香山,大家自然想到香山街、香山书店,而他们的名字来源于位于接山镇徐坦村西的香山。香山海拔近百米,面积约14.5万平方米。1939年3月17日,这里发生了东平县抗战斗争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香山战斗,共有13名战士光荣牺牲。
初心使命一辈子。其因这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其因生于斯、长于斯,其因本人是对越还击战的幸存者;在从正科级的位置上退休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座英雄的山,与英烈相伴、与寂寞为伍、与困难决战,一晃就是18年。18年来,昔日荒凉的山坡,如今已是绿意葱茏;18年来,昔日无人问津的革命遗址,如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纪念园。 巨变的背后与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肥城市人民法院退休干部李敬照。 是选择清闲,还是选择守护? 钟情纪念馆的前后 “李爷爷,为什么日军跑到我们这里进行扫荡?”“李爷爷,这个当年的号兵叔叔手里拿着什么东西?”每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等,面对一个个问题,园长兼讲解员的李敬照总是侃侃而谈,深情地回忆老人口口相传的战斗故事,对参观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爱国情怀。 1939年3月16日,驻守在常庄(今东平县接山镇)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的警卫员得到情报,发现了距常庄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北约1公里的香山上有日伪军,他们想借助香山的地理优势钳制住115师东进的部队,正准备联合兖州、汶上、宁阳、肥城、东平等县的日伪军1000余人,将一一五师消灭在香山一带。罗荣桓与代师长陈光一合计,决定率东进支队,向香山发起攻击,抢占制高点。香山四面视野开阔,居高临下,要想攻下这座堡垒谈何容易?陈光下令这天拂晓时分拿下香山。他们借着光线,从香山东南方向山顶发起总攻、突破香山。当时,仅有一门缴获的迫击炮装有3发炮弹。据回忆,3发炮弹必须发挥作用,这让曾被我军俘虏的炮手胆战心惊。第一发炮弹没有击中目标;第二发炮弹击中了山顶庙后的乱石坑,顿时敌人伤亡不小,血肉横飞;第三发炮弹不负众望击中了山顶庙的中心,霎时墙坍,把庙里的敌人炸得死的死、伤的伤,为后续部队冲锋赢得了战机、开辟了通道。17日拂晓,战斗打响,顿时枪声、炮声、喊杀声,响彻香山上空。我军指战员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经两小时激战,将敌人全部消灭。此战毙、伤日伪军30余人,我军13名战士光荣牺牲。 此战的胜利,是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在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率领的结果,是增援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密切配合的结果,是时任徐坦村党支部书记李学良带领广大村民全力支援的结果。 “香山之战,扬我军威,它不仅坚定了东平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而且也鼓舞了泰西地区人民的斗志,将这一带的抗日运动推向了高潮。”李敬照这样自豪地说。 2002年6月,他从肥城市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休。此时,是选择清闲的生活,还是选择守护?他一直在纠结。 “说句心里话,假如我不选择回到香山建设纪念园,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如何传承?否则将愧对先烈、愧对我昔日的军装。”他说。 怀揣着这个初心、这份情怀,他说服家人,放弃了清闲,顶着各种社会舆论和压力,回到了家乡香山。在山脚下,他自己搭建了一间茅草房,开始了18年的纪念园建设长征路。 万事开头难,资金最关键。在成立香山战斗纪念园筹建协会的基础上,他自己开始了求援路。从福建到广西,从江苏到山东,处处留下了他一路奔波的身影。当战友、同事、同学听到他为筹建香山战斗纪念园而来,积极响应,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他看到了希望,几十年的梦想渐渐走进现实。选址、施工、种树、搜集实物……时推日,日推月,月推年,共投资100多万元,于2016年建成香山战斗纪念馆。 在香山战斗纪念馆内,一张张图片、一幅幅手工绘画、一件件实物映入眼帘,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位于东南角的一张桌子,见证着军民鱼水情。据李敬照介绍,这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接山镇常庄老房东张义东捐献的。当年,原本是张义东奶奶的嫁妆,后来成为罗荣桓的办公桌。香山战斗纪念馆建设启动后,张义东主动提出捐献给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老师风范,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承。 2007年12月起,香山战斗纪念馆先后被评为中共东平县委党史教育基地、东平县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其中,党史教育基地跻身全省208个党史教育基地行列。 是保持沉默,还是放下身段? 认准的事必须坚持下去 干一件成一件,干成一件再干一件。 香山战斗纪念馆的落成与福建省闽南县老中医黄长达的鼎力相助分不开的。他曾动情地说:“没有这些牺牲的烈士,哪有我们的今天?要让这些烈士有个挡风遮雨的地方。”他举家捐建,一个人先后为纪念园捐资近百万元;爱心人士黄攀桂捐献了纪念园全部石材,价值达10万元;肥城张兆新无私捐献建筑材料;福建籍曾团营、黄良泉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在工地,为纪念园建设费尽了心血等。 香山战斗纪念馆建成后,李敬照的脚步一直在路上。从2016年至2019年国庆节纪念碑落成,经历了3年的风风雨雨。期间,资金的困扰、战友的联谊、石料老板的感动等,一幕幕场景成为他的美好记忆。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5年9月,他遇到了建设资金难题。但战友们慷慨解囊,加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让他度过了一道道险关。如今,英烈纪念碑列入议事日程,能否在国庆70年落成,一直在考验着他。这年,遍及全国各地的战友一直在关注首届战友联谊会的举办。办吧,仅招待费都不是小数目;不办吧?如何推进纪念碑建设呢?经过再三考虑,他咬咬牙,于9月13日举办了首届原广州军区123师战友联谊会。在推杯尽畅中,他摒弃了沉默,放下身段,吐露了个人的想法。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全力支持这一惠及红色文化的大事。事后,大家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共收到捐款8万余元,大大加快了纪念碑建设步伐。 在肥城市孙伯镇九山沟石料厂,一刘姓老板听说李敬照从事红色文化事业时,当即表示,石材无私赠送给纪念园,不收一分钱。此时此刻,李敬照激动得几乎落下眼泪。若是正常价格至少也得15万元呀!他自言自语: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下可以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了。 仰视这块11米高、重达33吨的巨石、向共和国70周年献礼的纪念碑,凸显着一往无前的“亮剑”精神,加上旗杆的映衬,恰好像一面红旗巍然高耸,成为纪念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是中道辍足,还是锲而不舍? 期盼先烈英灵安息 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为国献身的英雄,是将生命价值发挥到顶点的人。 在香山战斗中,共有13名战士光荣牺牲。李敬照是听着他们的故事成长的。烈士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家国情怀,贯穿着他68年的人生岁月。 他亲眼目睹过烈士的遗容。1965年,经上级批准,时称徐坦大队在香山西南角挖出了13名烈士的遗骨。据知情人了解,13名烈士牺牲时各用一领席子裹住遗体,每个人插上了写有姓名的竹块,以便区分。时隔55年,李敬照还想起有一个叫李某生的烈士姓名。当时该大队有13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分配挖一座墓穴。挖出后,暂时停放在村北关庙(关二爷关羽)的供台上。据说,这些烈士多是山西省籍,挖出遗骨目的是等待亲人认领。后来,一说仅有极少数人领回,一说没有人领回;事后集体合葬在东南角,直到1998年才真正确定身份来源。 在13个烈士故事中,有两个镜头,他终生难忘、挥之不去:一个是号兵。在香山半山腰东南方向,当冲锋号吹响不久,他的腹部不幸中弹,依然保持右手高举军号,左手捂着腹部的姿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另一个是机枪手。当冲到香山老奶奶庙大门口时,他打完一个弹夹后,冷不防被敌人击中腹部,这时肠子裸露在外面;他一只手捂住肠子,另一只手向敌人扔出了一颗手榴弹,直至牺牲…… 53年间,只要有机会回老家,李敬照就四处打听烈士墓地的下落。由于年代久远,他一直未能如愿。1998年的一天,通过走访该村老民兵连长徐玉柱,才解开了这个谜团。徐玉柱出生于1927年,2018年病故。新中国成立后,他就一直担任民兵连长;迁移烈士墓地,他是见证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李敬照的入伍领路人。烈士墓地的合葬地点,徐玉柱一直埋藏在心里。当听说李敬照提出退休后建设纪念园的想法后,老人感动不已,并到现场指认。为了便于后人瞻仰烈士英魂,2019年8月,李敬照专门对烈士墓地进行了修葺,并竖起纪念碑。 谈到下步烈士墓地的规划,李敬照这样说:“计划铺设13个台阶,墓前建设小广场,寓意踏着13名烈士的足迹前进。” “香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次来参观,它都会展示出不同章节的内容。”接山镇文化站站长尹燕飞这样说。 长大后,我也接过了你们的枪。1970年12月,追寻先烈的足迹,李敬照应征入伍来到广州军区四十一军服役。1979年3月,在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深造的他,奉命配属五十五军参加了攻打谅山战役。在17天的时间里,所在八连连续6任连长相继牺牲,他由副连长接任连长。作为第七任连长,他临危受命,不辱使命,因战功卓著,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85年初,他以副教导员的身份转业至肥城市人民法院工作。 从50岁到68岁,这长达18年的坚守,靠的就是弘扬红色文化的执著,靠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种家国情怀的坚守。 “我多次到全国各地纪念园参观学习,无论是哪家纪念园,其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讴歌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由我们讲述的香山英烈战斗故事,就是给后人做个记号,归根结底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前传。”在结束采访时,李敬照这样总结道。 (雷声 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