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站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谱写强村致富曲

    记者 杨飞 通讯员 薛原 王红霞

  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5.92万人,耕地面积7.3万亩。今年以来,沙河站镇发挥党委“龙头”统领作用,立足农业大镇实际,统一规划布局,重点村示范引领,以村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做活、做大土地文章,探索出一条村党支部通过开展服务增加集体收入的路子。
转变思路 敲开“致富门”
  深秋时节,梧桐叶落,该镇千里沃野却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大型旋耕机、播种机等现代化机械在一望无际的田地中穿梭,眼前一派繁忙的景象。
  然而,就在去年,该镇许多村还在为村集体实现“跨五越十”的目标苦寻门路。一筹莫展之际,该镇给各村提出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建议。据统计,该镇2019年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8%,其中整村流转面积90%以上的村31个。面对这种情况,该镇多次召开党委会及全体党员干部大会,经过反复探讨研究,将党支部领班合作社作为破解当前农村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同时也为村集体增收,实现“跨五越十”提供了新思路。
  沙河站镇冯洼村就是该镇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排头兵”。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后,合作社将群众和种粮大户协商流转的土地、抛荒的土地集中起来,与群众签订书面合同,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群众的土地。通过丈量土地、收取服务费等方式,该村明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增加六万元。
  在合作社经营土地的基础上,冯洼村还将强村与富民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入股经营,“我们考虑到合作社的目标不光是为了强村,更重要的还是富民,本着这个想法,在镇领导的指导下,村里党员发动全村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入股合作社,目前我村入股的土地已达到200亩。”冯洼村党支部书记冯兆江介绍说。
  “我现在每亩地领到了1000块钱,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不好找活,来合作社干活不仅每月有固定收入,还离家近,家里人都很高兴。”村内贫困户李大爷是合作社的一名“巡查员”,每天在各个地块间来回巡视,查看水井、道路等有无损坏情况。该村在雇工用人方面,优先雇用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到合作社农田里务工,让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村集体以资产、资源等入股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动员更多群众加入,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用‘党建’促进土地‘增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龙头带动作用”,该镇沙河站管区书记胡鲁平说道。截至9月底,该镇已完成土地委托流转4.8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2.2%。村集体掌握土地经营权后,重新丈量土地,与种粮大户签订承包合同,土地综合效益得到提升。通过丈量土地、合并地块,共溢出土地500亩,可增加集体收入50万元。对于合作社外包经营的土地,村集体通过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等服务,每亩收取20-50元的管理服务费,全镇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万元。同时,该镇要求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要坚持合理界定地界,留足田间林网路肩,为今冬明春道路绿化奠定基础。该镇通过引导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盘活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要效益,给各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因村制宜 搭起“致富桥”
  冯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强村”而且实现了“富民”,是该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功典型。但是各村土地实际情况、村集体资产、村民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土地经营模式上不能“一刀切”。为此,该镇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过程中,坚持一村一策,充分考虑各村实际,保留村级发展特色。通过镇级服务引领,6个试点村示范带动,目前共探索了合作社经营管理三种基本模式:
  群众入股经营。合作社实行村集体以基础设施、资金入股,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的参股方式,村集体和入股村民以占股比例享受分红。冯洼村采用的就是“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村共设置694股,共有耕地578亩,每股作价900元,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12眼机井共折价10万元,折股份110股,田间道路及溢出土地6亩,折股6股,集体共占股116股。在经营方式上,采取合作社自营200亩,378亩承包给种粮大户经营,土地承包费和合作社自营土地收益作为合作社的总收入。对入股的群众,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900元/亩作为群众的保底收入,年底进行分红,不足部分由村集体从占股收益中出资补齐。
  土地托管经营。该模式为“村党支部+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针对群众怕担风险、不愿入股的情况,何村、侯圈合作社通过集体出资、村干部入股、种粮大户参与等方式设置股权,先支付群众土地承包费,并将土地生产托管给为农服务中心经营,为农服务中心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提供“保姆式”作业服务,并赊欠部分农资和作业费用,鼓励合作社生产运营。
  村企联营。企业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发挥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优势,弥补合作社在管理、资金等方面的短板。该镇前河涯村采用的是“村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借助潍坊高密水果种植基地销售平台和技术支持,成立前河涯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特色农业。在出资方式上,村集体以移民后扶资金58万元和70万元现金入股,引导党员干部和大户出资170万元,技术员王玉梅以40万元入股,共计投资338万元。取得经营利润后,按股份占比分红,其中明确10%作为公司后续发展资金,剩下的90%按股份占比分红,今年合作社盈利90余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30.7万元。
  通过不同的运营方式,村集体在领办合作社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途径,同时还将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村级合作社具体运营过程中,为保持合作社对土地经营权的主动权,该镇引导合作社承包给大户的土地合同采取一年一签的方式;还通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各村村集体可与为农服务中心签订服务合同,将土地托管给镇为农服务中心经营,按照每亩每季10元给村集体支付服务费,今年秋季生产玉米托管经营2万亩、小麦2.4万亩,可增加全镇集体收入44万元。目前,该镇首批6个试点村已进入正式运营阶段,经营土地1187亩。10月份,又有14个村相继领办了合作社,村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550亩。
凝心聚力 描绘新愿景
  据了解,该镇计划在今年已完成的22个村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的基础上,明年在全镇65个村均推行这一模式,经营土地规模达到10000亩。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发展设施农业、成立土地联合社等方式,实现镇内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紧抓发展机遇。该镇把握省供销社与县政府签订战略协议的机遇,计划对现有为农服务中心进行改扩建,规划面积40亩,其中设施农业用地30亩,集体建设用地10亩。不断增强为农服务中心对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服务保障作用,探索为农服务中心提供托管服务,采取保底+分红的政策,降低经营风险;
  成立土地联合社。对各村领办合作社经营的土地,该镇计划通过与种粮大户地块调整和交换,将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经营,积极争取省供销社和中储粮支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中央厨房蔬菜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 
  发展设施农业。该镇整合乡村振兴服务队、移民后扶资金、专项扶贫资金在冯洼片区建设500亩高架大棚,发展富硒南瓜、哈密瓜等,扶贫资金使用加大对薄弱村的兜底帮扶,带动全镇共同发展。今年10月份该镇计划投资260万元,启动一期工程,占地200亩,明年麦收后扩建到500亩,预计可年增加集体收入150万元。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开创村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新局面,书写沙河站镇美丽乡村建设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