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倩
重庆市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处三峡库区腹心,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
近年来,巫山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树立“生态立县”发展理念,通过不断修复和增强生态功能,确保水域江清岸洁,全力维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自2018年来,巫山县全面聚焦河库“水脏”“水浑”两大突出问题,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全县构建起“河长+警长+巾帼+志愿者+公益性岗位”河长制组织体系,河长们对全县纳入河长制工作管护范畴的河库进行了拉网式巡查管护,做到了“巡查无漏网,管护无盲点”。该县将重心放在“抓实水资源保护”“抓实水污染防治”“抓实水生态修复”三个方面。为推进河长制工作见河长、见行动、见成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在长江巫山段安装7处360度旋转“全球眼”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水环境,做到境内漂浮物及时发现、及早清理。启动33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6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组织开展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共排查点位500余处,根据污水排放性质分类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针对点位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和时限。着力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通过增加鱼类种群数量,维护库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域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次级河流设置监测点位10个,实时监测县级河库断面水质,动态实施修复工程。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覆盖率达58%。保护优质大气环境,巫山加强空气环境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该县遵循“五个一”模式,推出“一个大窝、一袋土壤、一把肥料、一根水管、一律混交”的造林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爆破、空压钻探震动、表土堆积三种方式有效整地,然后优选出羽脉山黄麻、黄栌、黄荆、葛藤、香根草等10余种乔灌藤草组合综合种植,使其成为保持水土、生态的强大抓手。
巫山县一直遵循适地适树原则,走差异化路线,绿化树种及其他植物种类选择科学,至2019年已形成国土绿化形成‘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格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该县累计营造林133万亩,森林面积从227.85万亩增加至247.65万亩,增加近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到202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2℅。
在保持生态的基础上,巫山着力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针对巫山立体性气候特征,该县确立了”低山种柑橘、中低山种脆李、高山种药材干果”的差异化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的创新路。同时,巫山制定以红叶为主的营造林计划,红叶林面积达12万亩。红叶精品线路沿途的10万人吃上了“旅游饭”,成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大的主攻手。未来,全县红叶面积可达20万亩,初步形成“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的大格局。
在巫山县绿水青山催生出各色“生态宝贝”:猕猴成了“招财猫”,红叶带火三峡游,脆李长成“摇钱树”。生态经济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抱着久久为功的信念,巫山两岸青山延绵的生动画面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我县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村镇、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制度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不遗余力建设美丽新东平;要学习巫山始终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生态立县,着力营造“大生态”发展格局,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