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投资23.34亿 |
5/15/2020 1:23:45 PM
添加人:熊金华
|
本报讯 (通讯员 侯存国)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高质量实施,“山秀、水韵、绿满”生态东平建设效果初显。
探索“一盘棋”系统治理,打造东平湖生态屏障,确保东平湖三类水稳定达标,是我县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最终目标。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我县规划实施了18个大项目、61个子项目,总投资达32.29亿元。目前已完工子项目33个,正在积极推进子项目28个,完成投资23.34亿元。 高位推动建机制。我县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关键一招、重要一环,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程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建立项目建设、工程监管、资金管理、绩效考评、考核验收五项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强势推进的工作格局。 质效并重抓推进。我县坚持质量和进度两手抓、同步走,高水平、高效率打造精品样板工程。严格对照市里确定的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建立台账,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及时查进度、找不足,解决实际问题,扫清工程障碍,全力全速赶工期。将工程质量作为项目建设生命线,制定《工程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统一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完工项目进行审计、验收和绩效评价,确保项目完工一个、验收一个、达标一个;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项目规划方案编制时列支一定管护费用,明确管护措施和管护期限,建设完成后,按规定签订移交责任书和管护责任书,砸实工程管护主体,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多元投入强保障。为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县财政局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发挥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运用EPC等模式,引进江苏大千集团和山东土地开发集团,参与了投资2.25亿元的东平湖沿湖生态隔离带、投资4.5亿元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建设。同时发挥职能部门主体作用,推进各部门积极申报立项项目,为项目实施争取更多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完善资金使用机制,严格执行“两会一审批”资金拨付程序,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降本增效机制,实行招投标前统一财政资金评审、招投标控制价统一把关、工程监理及第三方统一招聘,确保阳光操作、成本节约,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水系环节重治理。我县水环境类项目共实施26个子项目,总投资15.35亿元,已完成投资8.53亿元。其中计划新建湿地12处、121公顷,目前已完成110公顷;计划整治疏通河道26条、200公里,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2%以上;计划建设沿湖生态隔离带17公里,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以上;计划新增及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能力8.4万吨,目前已基本完成。 地质环境重修复。共实施10个子项目,总投资2.92亿元,已完成投资1.49亿元。其中矿山生态修复总面积568公顷,目前已完成276公顷;地质公园保护面积80.18平方公里,目前已全部完成。 土地整治重整合。共实施9个子项目,总投资1.76亿元,已完成投资1.59亿元。其中土地整治总面积4456.93公顷,目前已完成4415.7公顷;新增耕地总面积243.46公顷,目前已完成203.5公顷。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改善。共实施16个子项目,总投资12.26亿元,已完成投资11.73亿元。其中计划打造环湖绿色生态屏障84公里,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以上;计划荒山绿化1000公顷,道路林网60公里,农田林网8000公顷,目前已基本完成;开展东平湖环境综合整治,腾空水面8666公顷,拆除网箱7.5万架,网围6000公顷,目前已全部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使东平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绿色是生态的底色。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了县域内山体再披绿装、再现生机,彻底解决了入湖水质达标、环湖点面源污染和水系连通等问题,彰显了东平水生态优势,实现了山更青、水更绿、林更郁、田更沃、湖更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