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三版
(上接第三版)
  采访录二   
  姜广智(单位及职务:东平县史志办原主任,采访地点:东平街道罗贯中纪念馆)
  我作为东平县政协戚继光故里调查组成员,近三年来,走访了上百位戚氏祖人,查到了七八部戚家老祖谱,并实地考察了戚继光及祖辈们活动过的地方,包括安徽定远,山东烟台蓬莱和济宁鲁桥等地,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经与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为,戚继光出生在鲁桥,但接着就沿京杭大运河回到位于东平困山的老宅戚家楼,戚继光的居民户籍在东平不在鲁桥。实际上,微山县志也一直未将戚继光作为当地名人收录。
  戚继光六世祖戚祥,元未时曾在定远县居住过,但那里仅是其祖居地之一。
  蓬莱曾为戚氏六代的世袭官地,但不是封地,不是其籍贯,因为明代的户籍分为军籍、民籍和工匠籍,军人的户籍在军部,并不在地方,如同现在当兵和在外地工作一样。
  从戚继光的曾祖父起就世居在东平,戚继光本人病死后他祖辈们也都葬在了东平银山镇的困山前金山后,所以说,东平才是戚继光故里。
  采访录三
  李学平(籍贯: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采访地点:银山镇昆山村)
  这里有一个墓,(当时)有一米半高,墓前有一个碑,高有半米高。1954年,我在梁山上学,讲历史讲到民族英雄戚继光,我到星期天专门到墓前看了看。到了1961年,运河堤上装石头,把碑拉走了。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把它(墓)破了,当时下去把墓打开,被子还有哩!一打开见风就烂了,把棺木抬上来,大队打机井用了。(墓地)成了栓牛场了,戚家有南林、北林,占地都是80亩,戚家有戚楼的后人来烧纸,他们年年都来烧纸。西边有戚家堂楼,我小时,在墙头上爬着玩,俺爷爷就给我说:这里是戚家的楼、戚继光就在这楼上死的。戚家南林有林门,原来拉大车就在林门下走,到了1962年,这里建扬水站给撤了。南林往北就是戚家洼,目前俺村里没有姓戚的,但是戚家林(墓地)在俺这里。
  采访录四
  戚佃良(籍贯:梁山县大路口乡西戚村,采访地点:梁山县大路口乡西戚村)
  据老人说这里有三个坟,老家都是昆山的。其中就有戚珍妻乜氏,坟当时在抗回沟路南,这里是老林。我当记得很清楚,从义学碑到坟的距离为四十多米,我的爷爷戚广权曾带我这个沟里游过泳。
  采访录五
  张德柱(籍贯: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采访地址: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我是昆山人,我叫张德柱,这个坟墓方圆十多米,都知道是戚继光的坟墓,原来有个碑,写着“昭勇将军”反正是个将军,门是拱形的,碑有80公分宽、1米多高。坟墓面积很大,有一间屋子大小,很深。当时,我没有敢下,发现时,我也就是20多岁,(原来)这是个荒场,戚继光的墓是肯定的。
  采访录六
  任保成(籍贯:东平县银山镇困山村,采访地点:东平县银山镇困山村)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当时是民兵连长。这个地方就是戚家林(地),坟(墓)很大,当时,红卫兵把墓破了,我亲自来看了,里面悬棺,铁链子吊着。当时,红卫兵还扒出一些文物,玉镯,玉板指等,都迷失了。还有一个碑碣,写着“昭勇将军”,确确实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采访录七
  张传磊(单位:东平县银山镇政府,采访地点: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困山村西边有个楼叫西楼,村里人听老辈的讲戚继光是在西楼上吞金死亡的。
  现在的昆山原先叫困山,因周穆王打猎曾困在此山而得名,后人因忌讳困字改为昆山。明代以前这里就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叫冯困山。因冯家是大户人家,附近的南堂子村也叫冯堂子村。
  十几年前昆山村赵西环挖出过青铜剑,剑离振威将军戚继光墓不远。
  采访录八
  陆春诗(籍贯: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采访地址: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昆山村是戚家居住的地方,此处先有戚家后有冯家,戚家林位于南山坡地。在1955年戚家曾来人烧过纸,当时是戚万珍(地主)带人来烧。他们烧纸时先是在昆山村南山,后在北山烧。
  坟头在村庄的正南方向,坟头有石,其中碑身、碑帽是一个整体,有1.5米高。碑帽为虎头帽。碑上写着“戚氏之墓”字样,碑往南南林门,林门上面写着“戚氏之茔”。
  曾经在一九七几年从县王台来了一批学生来此挖开了坟,我在中午时曾下到墓室,在墓西南角有一个小土床,其中在墓里的南面和西面有一些文字,我当时记不清了,只记住有一行字“东平州,昆山脚下”。据说北墓是戚继光爷爷的墓。
  我还记得戚家楼最早遗址,离现昆山村委办公室有100米远,当时在挖水渠时,挖到过地墓石。
  在现在的村委办公室正东,也就是居民张德柱西边有座坟头,坟头里有两具“悬棺”,在墓上有碑,现在不知碑在哪了。
  采访录九
  屈传花(籍贯: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采访地点: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记得这里(昆山前)有两个悬棺,我记事时就只剩下悬棺的梁木和很粗的吊棺材的铁链子。
  五、六年前,我儿子在附近湖里打上来了铜带钩、制钱,还在家里存放着哩。
  采访录十
  戚爰连(籍贯:梁山县寿张集乡戚楼村,采访地点:梁山县寿张集乡戚楼村)
  我的老爷爷名叫戚万起,1982年去世,去世时86岁,在世时对戚氏(家)谱上很是操心,他又不识字,又没有上过学,对戚继光这个碑,找了几个识字的,找了几张纸,把碑(文)录(拓印)下来了。我老爷爷曾说过,戚继光打仗时缴获了倭寇的温凉盏,没有献给皇帝,被奸臣所参,把戚继光老爷爷贬家为民,回到老家,在困山去世。
  采访录十一
  戚一春(籍贯:东平县戴庙镇戚垓村,采访地点:东平县戴庙镇戚垓村)
  五十年代,我们戚氏族人都是去昆山前烧纸。
  戚家洼在昆山坝子以南,毛山以东,那是戚家的地,被郭家占了,坟被平,五十年代郭家和戚家因争地打官司打到了菏泽中级法院。
  在昆山有悬棺,用铁链子吊着。
  据老辈人说戚继光老爷爷因为“温凉盏”被抄。温凉盏好像现在的暖壶。温凉盏是继光老爷爷打仗时所得,没有交给朝廷,以此原由被罢官回老家的。
  解放初期,戚垓村有207人,外姓人很少,只有三家外姓,都是住姥娘家门的。
  采访录十二
  戚成铭(籍贯:梁山县大路口乡西戚村,采访地点:梁山县西戚村)
  我见过这里有个坟,当时在挖抗日沟时发现的。在墓里有两具悬棺(夫妻棺),在坟的正南有很多石刻雕像,记得有望天猴(1个)、石鼓(1个,大约四五百斤)八楼碑(1个),其中石鼓还在存。
  采访录十三
  戚爰胜(籍贯:梁山县寿张集乡戚楼,采访地点:梁山县寿张集乡戚楼)
  我们这些后人在解放前清明、十一时,都去昆山戚家林烧纸,当时有戚万仁、戚聿斋、戚成云、戚成平等一些人带领后人去戚家林,那时年代为一九五几年,并且一九五八年,去世的戚凯郎用马车拉我们去。
  戚继光的碑在金山北,称北林,戚用的坟地在昆山南称南林。当时,很多人戚家的名人都去北林烧纸,并且把碑文拓下来了。
  在民国23年整理拓下来的碑文等一些资料时,才把《戚氏族谱》整理完善好。
  采访录十四
  戚甫鹏(籍贯:梁山县大路口乡大路口村,采访地点:梁山县大路口村)
  根据《戚氏族谱》的记载,戚继光死后葬在了昆山,在继光老人墓前立过碑,继光老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老先人死后,我们这些后人怕受到连累,就搬到梁山戚家庄。
  现在大路口分东戚、西戚、戚贾,这些都是从戚家分支出来的,虽然我们这些后人为避难离开昆山,但在解放前我们后人都去昆山给继光先人墓前烧纸。
  在解放时,戚楼村有一个大户叫戚万仁,在昆山烧纸时,他把碑文拓下来了,不知道目前拓片是否还保留着?
  采访录十五
  戚万贤(梁山县大路口乡东戚村,采访地点:梁山县大路口乡东戚村)
  我十九岁那年的时候去过银山镇昆山村,当时在昆山村看护戚家林的老头叫张文传,其儿子叫张明伦。
  当时在戚家北林上有块碑,碑身很大,在碑的正面刻有“戚大将军之墓”字样,碑的背面无字。
  戚用的墓在金山之后即北林上,在墓的前方有碑,记得在碑上刻有“东平路、须城县、北冯昆山村”字样,并且在北林上还有一个大石门,在石门上刻有“戚氏之墓”字样。
  戚继光的父亲叫戚世敬,戚继光兄弟三个,继光为长子,他有两个兄弟分别叫戚百通、戚东岳。
  戚继光的儿子叫戚珍,妻乜氏,现其坟在西戚。戚珍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函泰、涵和、函春。戚珍死后葬在西戚时也为悬棺。
  据别人说的和我回忆,戚泉的墓也有可能在金山后,但在文革期间,戚继光、戚用、戚泉的墓,碑都遭过破坏。
  采访录十六
  戚雪云(籍贯:梁山县大路口乡东戚村,采访地点:梁山县大路口乡东戚村)
  当时在昆山村有戚继光先人的墓碑,并且碑很大,据我爷爷说那时也去烧过纸,东戚有位老人戚万贤也经常去,但那时的一些具体情况记不清了。
  据老人们讲银山镇昆山村有很大一片的戚家林,我爷爷回忆那时在一间屋里有块墓碑,和我爷爷一起去的还有位东戚的老人叫戚成存,现大约有90多岁,现家住东戚村。
  除了以上口述史料之外,另有其他相关史料证明戚继光祖籍就是东平。昆山村,又称坤山村,原名叫困山村,据《东平州志》记载:“困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上有跑马泉,旧传周王行狩至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刨地得泉,因以困名山。”嗣后,乡人以为名“困”不吉,遂改“昆”(或坤)。背靠昆山的为南堂子村,又称南塘村,而戚继光号南塘,恰恰符合古人以居住地环境自号的命号特点。另外,2019年底在东平接山后口头村发现了天启六年(1626年),俞大猷书写的《后土地庙碑记》,“俞龙戚虎”的踪迹同时出现在东原大地,更能佐证戚继光与东平的渊源。
  困山(昆山)虽然是戚氏祖茔的所在地,但是当下附近的村子里,已没有戚姓人家,戚姓的后人多在附近的东平县戴庙乡及梁山县寿张集、大路口乡。据说,当地的郭姓大户侵占了戚家的(祖茔)地产,这场官司旷日持久,因为郭姓太强势,打了多年而无果。据李学平老人讲:“1947年的时候,梁山县戚家后人曾经来了四五十条汉子,向郭家讨要林地。一直到了解放后,这个官司还在打。当时中级法院的一位院长是当地人,本土观念促使这位院长倾向于乡党,于是就威胁戚姓后人说,这场官司我们这里问不了,你们须到上海华东法院去打。结果,一想到上海之遥远,戚姓后人知难而退。当地人为了销毁证据,平了戚家的坟头,砸毁、埋藏了戚家的石碑。再后,人民公社化实行,这场官司就不了了之。”
  近期,笔者先后到安徽定远县、济宁微山鲁桥镇、山东蓬莱实地走访调查。安徽定远党史办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认定定远没有与戚继光相关的史料,在县城博物馆附近的公园里面有座戚继光雕像,当地人称下面埋葬的是个老红军。据定远县沈姓司机称,在定远县汽车站前广场上原有一座戚继光雕像,十年前被山东某地夜晚时用一辆拖车和一辆吊车偷走了,定远相关单位也没有去追讨,而是在北门新立了一座戚继光像,对外宣称原来的雕像挪到了北门。
  在济宁微山县,笔者采访了微山县党史、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关于微山戚继光的相关史料时,工作人员称现存的史料仅有《微山县志》里面记载戚继光出生于鲁桥这一条,有一位老人称在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时期来到蓬莱,其他地方包括鲁桥镇也没有戚继光的相关史料。
  在山东蓬莱市,笔者实地走访了几十位蓬莱籍本地老人,参观了蓬莱戚继光故里。其中诸多老人对戚继光的家族事迹并不了解,其中一位老人称在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的时候才来到蓬莱,戚景通以前的家族人物他们就没听说过了。在蓬莱戚继光故里展馆里面,基本上没有明代的实物,只有零散的几块石础、石柱像是明代的。蓬莱景区里面新修的戚继光纪念馆里,也没有证据能够说明蓬莱是戚继光的故里。对于故里一词的解释为:故里是自己或者父辈以上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蓬莱只能说是戚继光曾经的工作居住地,东平才是戚继光的祖籍地和故里。
  四、戚继光祖籍东平相关史料考证
  目前,戚氏家族与东平的相关史料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除此之外,笔者仍有些许问题需要交代一下,以便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些证据。
  (一)相关碑刻史料考证
  1.《戚泉墓志铭》考证。《戚泉墓志铭》(长1.2米,宽0.9米),《墓志铭》前段文字称:
  大元东平府须城县西登乡北冯困山村籍,居守稼穑人也。
  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云:棺椁衣衾之美,故以安葬之。
  《墓志铭》中间戚泉名下列一子:处恭(戚景通)。处恭名下又列二子,分别是:长,佛男,次,道童。
  又,妻董氏名下列四女,并注明大姐已故,尚存二姐、三姐、四姐。
  《墓志铭》落款:己巳年己巳月辛卯日立。
  这个格式的《墓志铭》与戚继光《止止堂集》中《锦衣赵君墓志铭》对于家族关系的记载方式一致。关于戚泉墓志铭中“大元东平府须城县西登乡北冯困山村籍”的文字记载,可以解释为戚氏家族在元代就来东平居住,所居村落可以追溯到元代。在元代,东平虽然为路级别,但是民间仍习惯沿习称府,须城这一带在1268年(至元五年)后为散府,且元代政区称谓极端混乱,府、路混成的现象极为常见。山东大学张熙惟教授在考证图片后,认为该拓片文字书写流畅,引经据典,说明书写者文化水平不低,也认为《戚泉墓志铭》是研究戚继光祖籍问题难得的实物证据。张教授要求笔者对墓志铭的出土情况,包括出土地点、时间以及墓葬现状等,做细致考证。
  据戚继光《年谱》记载,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在戚泉去世后继承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的。至于戚泉确切的去世年代,当在戚宁去世(是年戚景通6岁)后30年,即正德四年(1509),这与戚泉墓志铭上的时间完全相吻合。是年,戚景通36岁。至于戚泉死后葬在何处,就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史料,皆语焉不详。而东平出土的墓志铭,足以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
  2.东平《王氏族谱碑》抗倭事迹。在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保留有《王氏族谱碑》(该碑因当地修路已迁移到旧县乡王古店村),碑文记载:“始祖应天府铁板桥人,起义兵佐明太祖,削平僭乱,世袭东平所千户,遂迁徙到东平。至嘉靖三十五年七世祖三人赴浙江平湖县等处杀贼辛五郎等贼……”。碑文后面记述,王氏一族抗倭事迹,以及王氏家族迁居东平的史实。明代嘉靖年间,南方抗击倭寇的队伍里面,隶属于东平守御千户所的将官也会奉命参加江浙抗倭,与戚继光嘉靖三十五年从登州奔赴浙江抗倭是殊途同归。
  结合目前各种史料,可以看出戚氏家族经常活动于运河沿岸。元末明初之际,兵员沿京杭运河沿线南北流动的是常见的现象,明代立国后对运河沿岸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据《明会典》记载,明代山东设23卫,运河沿线有兖州护卫、济宁卫、济宁左卫、任城卫、聊城平山卫、东昌卫、德州卫、德州左卫共8卫。中央还在山东特设了14个“守御千户所”,山东运河沿线就有滕州、肥城、东平三处守御千户所。守御千户所是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种特种编制,不隶卫,直属都指挥使司,其级别与卫同级。戚氏始祖从泰安迁徙到安徽定远,后戚斌从南方迁徙到济宁,戚谏又从济宁迁徙到东平,戚继光出生于济宁鲁桥,结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戚氏家族沿运河沿线活动的结论。
  另外,简要列述一下明代的军士来源与兵户。明代军士主要来源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从征,早年与明太祖起义的嫡系部队;第二,归附,降附的元末割据群雄部伍及元朝官军;第三,谪发:罪犯免死充军者(亦称“恩军”或“长生军”);第四,垛集,明朝建国后用强制手段新征调一批民户为军。
  卫所军士皆另立户籍,称军户。军籍由都督府长官与由户部掌管的民籍分属不同系统。军户的特点是父子、兄弟相继,世代为军,非奉皇帝特恩不得更换脱免。每军户中必须有一人在指定的卫所服役,称为正军,正军子弟称为余丁(军余),正军所属卫所不一定在其原籍附近,往往相隔甚远,服役时须携妻及一名余丁共同前去。正军死亡,以余丁替代,如家中无余丁,亦须勾去其族人顶丁,称为“勾军”。基于以上常识,研究戚继光祖籍的问题,要结合家族活动规律,以及当时的制度,而不能单就戚继光个人的生平事迹泛泛而谈。
  (二)戚继光作品与东平关联
  戚继光的作品主要分布于《横槊稿》和《愚愚稿》中。万历十年(1582年),是年戚继光五十五岁,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文集成五卷,即《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戚继光请曾经担任过工部尚书的汶上人士郭朝宾代为作序。郭朝宾(1513-1585)是汶上县苑庄镇槚柏村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大同督饷及河南、陕西左右布政使、顺天府尹、浙江巡抚等职。郭朝宾万历二年(1574)升工部尚书,万历五年(1577年)卸职工部尚书。与此同时,万历二年(1574年)正月,戚继光升左都督。万历七年(1579年)九月,戚继光加封为太子太保。此时的戚继光可谓武官第一,以戚继光当时之威望,为之作序之人必是有过至交、亲友、乡党、师承或者当朝权贵。而恰恰是这篇序把戚继光和郭朝宾联系在一起,戚继光出生于济宁鲁桥、祖籍东平困山,郭朝宾籍贯济宁汶上,三者之间地理位置濒临,这里面必然存在乡党的味道。
  郭朝宾在《<止止堂集>序》中提到:“《横槊稿》,公秉鹰扬之气,抱死绥之志,其在师中,凡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则因事抒思,搦管成章,故其文闳壮可追乎古,其声慷慨自合乎律也。”郭朝宾对戚继光的评价也是中规中举,没有攀慕之气,理应郭朝宾这种老成持重的性格,为人中肯的品行是吸引戚继光将个人文集交予其作序的缘由。
  《横槊稿》上篇皆为诗歌,中篇和下篇分都是文章:中篇主要是序类、纪事、墓志铭等日常行文,下篇主要是祭文、告文、盟誓文。《愚愚稿》里,上篇除了《<大学>经解》是对经书的个人解读,其余多是兵书阅读中的摘抄记录;下篇主要是短篇小说和杂论,前者记录了亲历或耳闻的罕见奇事,含阴鸷神怪的色彩。这些传奇志怪和随笔杂录看是光怪陆离,更能体现出戚继光对当时时代的一些看法。通过综合梳理这些作品,可以提炼出以下信息。
  第一,这些作品的写作对象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鲁西地区,涉及到济宁、泰安、河南、济宁任城等。透过这些线索,可以看出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把自己的重要记忆定位此区域,其间必定跟其成长的经历有重要关联。
  第二,《四库全书》中对《止止堂集》的概述为:“戚继光有平倭功,当时推为良将,诗亦伉健近燕、赵之音,而杂说中乃多及阴骘果报、神怪之事,不免偏颇。”综观戚继光诗文,文风刚朗劲健,慷概激昂,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一派武将风度。杂文中也隐含自己独特的生活隐喻,通过因果报应体现自己对悍妇、贪婪之人、社会不良风气的憎恶。全文的语言风格与东平湖西爽朗、刚劲的语言高度风格相似。
  (三)从《横槊稿·焚黄祭文》看戚继光祖籍认同戚继光曾在不同场合称呼自己不同的籍贯,不断变换籍贯的态度,恰恰暴露出戚继光对于个人祖籍难言之隐。戚继光的作品《止止堂集》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祭文就是《横槊稿·焚黄祭文》,通过这篇祭文可以窥探出戚继光多次变换自己籍贯的原因。
  第一篇祭文内容为:“隆庆四年,岁次庚午月日,具官七世孙继光以庶品刚蜡柔毛之仪,敢昭告于始祖考府君、始祖妣恭人王氏、二世祖府君、二世祖妣恭人韩氏、高祖考府君、高祖妣恭人周氏、刘氏、伯祖考府君、伯祖妣恭人马氏曰:肆余眇孙光弗类,负恧(惭愧)箕裘,临戎吴越闽楚之虚,已复移镇于蓟。失礼先茔者,几廿稔矣。”
  从这篇祭文中可以看出戚继光祭拜的戚氏祖先为:一世祖戚祥及其夫人王氏、二世祖戚斌及其夫人韩氏、三世祖戚珪及其夫人周氏、刘氏以及伯祖及其夫人马氏。
  第二篇祭文内容为:“具官曾孙男继光,谨以庶品刚蜡柔毛之仪,敢昭告于曾祖考府君、曾祖妣李氏、祖考府君、祖妣阎氏、显考芝山府君、嫡妣张氏、生妣王氏曰:光不肖,自丙辰远去丘陇,为役东南。……爰自我曾祖而下,三代咸得赠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妣咸得赠一品夫人。宠极戎行,光照夜室。而继美近叙边勋,亦获循资,授金山游击将军。是皆我祖妣累仁积善,代有储禧;芝山府君余烈清操,官未满德,故冥冥之施,推及后胤,上报我祖妣耳。”
  从第二篇祭文中可以看出:祭祀的对象为曾祖戚谏及其夫人李氏、祖父戚宁及其夫人阎氏、父亲戚景通及其夫人张氏、王氏。
  再查一下戚继光隆庆年间的踪迹,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朝廷任命戚继光以总理衔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戚继光上疏请建空心御敌台。三月,戚继光升任右都督。春季起,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沿长城一线筑台、修墙,建造防御工程。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光因为修建空心楼台大获得朝廷赏赐,这年戚继光主要在蓟州、永平、山海关一带活动。举行祭祀之时,戚继光已经升任右都督,官居正一品,主要活动于镇守蓟州、山海关一代。对此,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个问题,对于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的埋葬地需要做重要考证。祭文中提到芝山府君,戚景通的埋葬地应该与芝山存在重要关联。
  《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嘉靖十二年癸巳,家严六岁。大父孝廉府君迁掌大宁都司篆……时家严侍曾大母归里……”“嘉靖十七年丁酉,家严十一岁。大父孝廉府君予告归养母,寻葬大母王太夫人于芝山之侧。先是,大父任大宁时,曾大母阎太夫人已东归矣,至是思母不辍,乃告终养。得旨列俸山东,以便养亲云。”
  文中提到的大夫孝廉府君是戚景通,曾大母阎氏、王氏为戚景通亲生父亲戚宁的夫人。阎氏在戚继光十四岁时逝世,年寿八十七岁。此时,戚景通在山西大宁都司掌印(位于今内蒙、河北一带)不可能把阎氏带到任所奉养,而这里提到的“归里”“东归”应为从祖籍东平困山东去登州。
  第二个问题,关于芝山府君的称号。《年谱》:戚继光二十七岁时,因戚景通与夫人张氏仍未按祖制合葬,“于是起王母(继光生母)之柩,卜吉合葬于祖兆芝山之阳”。戚景通未按照祖制度合葬,那问题很明显,戚景通没有埋葬在东平昆山祖茔,而是在蓬莱芝山另起新茔,否则在祭祀之时不必要分别祭祀。
  综合以上的材料,在戚氏家族在东平困山活动轨迹之所以在戚继光记载的文献中被淡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中国古人对于过继的心理认同问题。以上所有史料,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是戚景通承嗣伯父戚宣(戚宁)的职务,没有戚景通的承继就不会有后来戚继光的后来位居左都督之职。但是,与之而来的问题是逝后埋葬带来的困扰,按照中国丧葬习俗,戚景通逝世后理应埋葬在戚泉墓附近,戚景通是戚泉礼法上的儿子,但是戚景通包括戚继光并不想如此,而是在百年之后回到亲生父亲戚宁这一支上去。
  与此同时,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靖皇帝的“大礼议”嗣统之争,嘉靖皇帝以小宗嗣承皇位,为了提高生身父母的封号,进行了“更定祀典”,“大礼议”的结果必然会对戚景通、戚继光改变宗法关系提供了支撑。
  传统封建礼法上面,戚景通过继给戚宣(泉),戚继光就是戚宣(泉)宗法上孙子,但是戚继光的心理状态是回归到祖父亲戚宁这一支上去,尽量去弱化与戚宣(泉)的关系,以此使戚景通以及个人死后跟从戚宁埋葬在一起。戚景通为之而做到尝试就是在卫所另起新茔地,将其母亲阎氏及其夫人埋在芝山,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弱化与自己过继的事实,自己这一支在封建礼法上更为正统。此外,从第二篇祭文中戚继光单独祭祀戚谏、戚宁、戚景通,以及朝廷追赠戚继光往上三代的封号中戚宁始终地位高于戚宣(戚泉),都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说明清楚,使得戚继光祖籍为东平成为定论。
  综上所述,戚氏家族一支自1337年(元代至元三年)从济州任城县迁居东平困山居住,东平为本籍所在地,蓬莱为戚氏客籍或者卫籍所在地。在明代为了保证卫所的兵役承担、人口繁衍、土地分配、官职承嗣等原因,本籍与卫籍之间依据家族关系通常始终保持一二百年的联系,这种现象在明代极为常见。依据东平境内可考的有戚谏墓、戚泉墓、戚继光墓遗址,以及相关的族谱、口述史、文学作品影像、语言风格、宗族关系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东平当之为戚继光的祖籍地和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