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

   记者 李平

  这是一幅汇聚激情的场景。短短五年的时间,全县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新建29个社区、1138幢楼房拔地而起,9.2万名群众终于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土房瓦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型社区。
  这是一场令人感叹的画面。在扶贫政策的普惠下,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落地开花,广大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库区、滩区、山区群众陆续搬进生态宜居的新社区,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开启新的篇章。
  这是一组充满温度的数据,脱贫攻坚以来,我县实现贫困户脱贫5.6万人,贫困村退出178个、扶贫工作重点村达标8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13个百分点。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中央、省、市工作安排,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凝聚合力,精准发力,走出一条众志成城、砥砺奋进的脱贫攻坚之路。

上下联动 众心众力聚焦“攻坚战”

  作为全省2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我县是全市贫困人口最多、深度贫困最集中、任务最艰巨的县份,各级高度重视,省市领导亲自联系,扶持资金项目重点倾斜,为东平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基础,形成了强大力量。
  我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市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曲锋带头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谋划脱贫之策。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建立了“扶贫干部联网、干部群众联亲”工作机制,县级领导同志率先垂范、深入农村、走访到户,177名省市县第一书记、2600余名县乡村“双联四包”干部进村入户,脱贫路上一起苦、一起干,闯出脱贫攻坚的新天地。
  产业强则百业强,产业兴则百业兴。我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大力发展产业项目。目前,接山镇汉世伟集团、彭集街道海工集团、戴庙镇雪龙制衣、老湖镇水利扶贫产业园、斑鸠店镇金泰恒盛纸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已成为东平扶贫的支柱项目;商老庄乡科海食用菌、梯门镇精品哈密瓜、老湖镇富硒南瓜、沙河站镇手工编织、新湖镇生态小龙虾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服装、玩具、制帽等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个乡镇街道坚持走特色产业扶贫之路,全县逐步培育起食用菌、有机蔬果、水产、服装、制帽、编织、电子、畜牧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十大扶贫产业”,并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建立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贫困群众持久稳定增收。

精准施策 幸福这样一步步走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县坚持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因人施策、精准帮扶,确保“扶得准、脱得稳”。
  把有意愿有技能的“帮起来”。坚持“创业扶持+就业引导”,在创业上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在就业上,引导群众去就近的项目、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就业。商老乡贫困户吕凤廷借助小额扶贫贷款,依托科海菌业的技术帮扶和市场优势,发展木耳种植,当年实现收入2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现在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还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
  把有意愿无技能的“扶起来”。根据每个乡镇的主导产业和群众意愿,为群众量身打造水产养殖、渔家乐、旅游产品加工、电商创业等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真正能掌握一门脱贫致富技术。“我以前就会种地,别的啥也不会。去年靠加工假发与厂里分红挣了一万多元。”东平街道贫困户徐衍分就是这其中的受益人。目前,累计培训人员1.2万多人次,50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把无劳动能力的“兜起来”。对老病残特困人群进行摸底排查,对“特困供养人员、鳏寡老人、重度残疾人、困境儿童和孤儿”四类人员3050人,分别落实集中供养和分散照护保障兜底。集中供养的,利用敬老院、幸福院、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新型周转房,对老病残群众进行集中照料;分散居家照护的,逐个落实赡养人和监护人,签订照护协议,明确工作标准,解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吃的饱、穿的暖、生活有尊严。

行业扶贫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我县注重发挥行业部门职能优势,实现社会保障提标兜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供电扶贫、消费扶贫等行业扶贫持续加力,各行业部门紧紧围绕扶贫工作主动作为、合力攻坚。2016年以来,全县为贫困群众落实大病保险补助750万元、医疗机构减免8387万元、医疗救助345万元,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报销2180万元;为低保、特困、病残贫困群众发放补助资金1.5亿元;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教育资助金4320万元;850户贫困群众搬离了危房;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购买了基本医疗保险、特惠保险,构筑起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五重保障”体系,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
  同时,还注重探索创新社会化扶贫模式,面向贫困人口和就业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1834个,数量在全省县市区最多。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相继培育东平信息港公益协会、东平微力量爱心协会、东平县初心公益协会、东平县工商业慈善协会等多家爱心组织,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开展捐资捐物、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深入推进统一战线“同心扶贫攻坚行动”,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引导党外代表人士联系包保贫困户,引入社会资金改建特困户危房,广泛开展青春扶贫、巾帼扶贫、孝善扶贫、法律扶贫、志愿扶贫等系列扶贫行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扶贫的生动局面。

“三大工程” 圆了贫困群众安居梦

  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是东平史无前例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总投资75亿元,新建29个社区,搬迁群众9.2万人,有96个村整建制拆除。工作中,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指挥部,县级领导担任指挥长,靠在一线,现场调度,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包保部门盯紧靠上抓督导、抓协调、抓推进,镇村干部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构建起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移民避险解困群众赵广荣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以前是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现在是吃不愁、穿不愁,拆掉瓦房住洋楼。”短短五年的时间,1138幢楼房拔地而起,9.2万名群众终于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土房瓦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型社区。
  搬迁只是手段,安居乐业才是目的。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社区同步实施水、电、气、暖、讯和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配套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过上幸福体面的城镇化生活。实施社区、园区“两区共建”,每个社区附近配套建设1个特色产业园,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重点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实现贫困群众楼上生活、楼下就业。贫困户张洪泉说:“车间建在家门口,脱贫致富靠双手,在家里上班非常好,下楼就能上班,还能常在家陪陪孩子老人。”强化迁建社区管理服务,健全完善配套设施,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方式,实行水电气暖统一定价、管理费用财政补贴,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生活成本,让群众“搬得出、稳得出、逐步能致富”。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探索和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山东卫视、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