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不变的坚守——记县关工委副主任、县政协原副主席侯素玲

         记者 岳敏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是侯素玲一生的工作目标和奋斗方向。提起68岁的侯素玲,大家都会钦佩不已。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侯素玲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善举温暖他人,不断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奉献余热,用时间谱写了一首善之歌。

老骥伏枥,不辱使命献余热

  侯素玲原任县政协副主席,退休后被组织任命为县关工委副主任。“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对孩子负责,更是个良心活。我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也一定会把工作做好。”侯素玲对记者说道。
  为扎实做好关工委工作,侯素玲深入基层,进学校、访农家,广泛开展专门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相关资料。由侯素玲参与编写的《红色记忆——东平县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读本》,作为青少年学习党史国史特别是东平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被县教体局列入校本课程进行学习;她牵头组织“五老”人员编撰的15篇抗日斗争故事,也被收录到《泰安抗日斗争故事》一书中发行宣传。
  侯素玲还和其他几位副主任齐心协力、担当作为,积极参与了青少年红色教育、法治教育、关爱帮扶等多项工作的开展实施,并带领县关工委各类宣讲团深入乡镇、学校等地作党史国史、法治教育报告会170余场,受教育青少年达8万余人次。组织实施了关爱留守儿童“三·三·二”工程(搭建三个服务平台、成立三支服务队伍、开展两项关爱活动),其中侯素玲在乡镇街道创办“四点半学校”的做法,被中央电视台选为唯一反映留守儿童工作的典型经验进行拍摄,并作为专题片《为了明天》的第一集,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栏目和《社会与法》慈爱栏目上进行播放。
  为避免贫困孩子读不起书的情况发生,侯素玲主动与东平农商银行、儒原实业等爱心企业进行对接,争取资金支持,连续多年开展“牵手农商、放飞梦想”“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等爱心助学活动,每年帮扶家庭贫困的优秀学子近百人,发放救助资金(实物)10万余元。

言传身教,传承家风树美德

  侯素玲的父亲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侯素玲从很小就懂得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遵纪守法等传统美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级政策允许老人退休后,子女接班安排工作,在这个定终身命运的接班问题上,侯素玲主动把“好事”让给其他兄妹,兄妹们也互相推让,避免了当时社会上因接班问题搞的兄弟不和、父子反目的情况出现。这个举动在亲朋好友中影响很大,都夸侯家家风好,团结和睦。侯素玲结婚后,公婆都在东北生活,婆家的爷爷奶奶已年近八十,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身边也没有人照顾,侯素玲实在放心不下,和丈夫商议后,侯素玲把二老接到自己家,从吃喝拉撒到衣食住行,从病灾痛痒到日常生活,侯素玲尽心尽力,从不抱怨,这一照顾就是十三年。邻居大妈提起侯素玲都对她赞不绝口,说对婆家奶奶这么好的闺女真是少有了。
  在侯素玲的影响下,儿子、儿媳妇、孙子也得到了很好的家风教育。在与儿媳的共同生活中,侯素玲向她传授传统美德和生活工作经验,也向她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结成了新型的婆媳关系,现在一家人和睦融洽、子孝孙贤,为身边人做了很好的榜样。

爱心帮扶,传递社会正能量

  侯素玲母亲去世后,给子女们留下了七八万元钱,侯素玲与其它兄妹商量后,决定不再分给个人,而是把这些钱作为爱心基金使用,这既是对父母优良家风的传承,也可以用于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扶危济困、弘扬社会正气。母亲丧事办完后,侯素玲和其他兄妹为大羊中学捐赠了价值1.2万元的图书,为敬老院的老人购买了衣服、肉和点心,并给每位老人留下了一些零花钱。
  新湖镇唐楼村村民唐守民在33岁那年得了肝病需要做肝移植,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劳动能力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十分困难,实在是拿不出手术的钱。侯素玲得知后为他送去了5000元现金,帮助他顺利完成了手术。几年来,侯素玲还先后资助了大羊镇、梯门镇的5名困难学生,救助资金、物资近10000元。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侯素玲十分揪心,也时刻关注着我国的防疫抗疫工作,看着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指挥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侯素玲主动向单位多次打听,向灾区捐款1000元,丈夫捐款600元,尽自己的一点点爱国爱民之心。侯素玲始终坚信,在社会上,特别是共产党员每人都献出点爱心,经常做些好事,全国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
  人生唱晚,夕阳胜金。在被问到何时才会真正“退休”时,侯素玲一脸肯定地说道:“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坚持干下去。”虽然工作上退休了,但思想上并没有退休。人生短暂,身为一名老干部、老党员,侯素玲始终不忘初心,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也不失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另一番精彩演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