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颜晓萌
一颗赤诚的医者心,一段绵长的帮扶路。千里支渝,从康养小城到大山深处,是奉献,是担当,是浓浓的鲁渝情。
2019年6月,秦喜凤响应号召,遵从鲁渝扶贫帮扶协作的指示,辗转几千里,翻峻山、越叠岭、过隧道,一路颠簸,一路向前,一路高歌,到远离家乡一千多公里的重庆市巫溪县凤凰中心卫生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医疗帮扶工作。
“这是共产党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秦喜凤说:“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光发热。”
潮湿闷热的南方与干燥少雨的北方不同,习惯了北方生活的秦喜凤去到巫溪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克服心理与生活上的不习惯。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山体滑坡、山石滚落等情况时有发生,躺在又潮又凉的被褥上几乎是彻夜难眠,蚊虫又多,语言不通,饭菜口味也和平时不一样,每天下班之后,一个人在屋子里,那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感使秦喜凤一度产生低落的情绪。尽管这样她也不敢看手机里的照片,不敢和家里通话、视频,不敢向家人寻求安慰,怕自己眼泪会决堤,更怕家人担心。好在繁忙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情况,病人来到医院迫切且无助的眼神和因为她的诊治而露出的笑容成了秦喜凤工作的动力。她逐渐将困难和思念化作学习的动力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也慢慢地适应了工作与生活,爱上了这里。
半年的帮扶工作在苦与笑中很快就过去了。2019年12月,本该是秦喜凤归家团圆的日子,但一则文件的下发,让所有支医人员改变了原有计划。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根据要求要延长帮扶期半年。作为年过花甲父母的女儿、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说不想家是假的。半年没回家的秦喜凤也挂念家里,父母的身体都不是很好,孩子又在学龄期,老公因工作原因也不经常回家,这些都是她的担忧。但秦喜凤很快就把这些默默放在了心里,决定服从组织安排,留在巫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有召,令必行!秦喜凤说:“这里有热情友好的同事,有需要我、不舍得我走的病人,其实真有点舍不得这里,我决定进行最后半年的帮扶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
“这是中医药人的使命!”
巫溪县凤凰中心卫生院是一个乡镇卫生院,西药种类相对少,用起药来有时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庆幸的是巫溪的病人对中医的认可程度较好,医院的中药种类也算齐全,秦喜凤就开始用中药给病人看病。
来看病的病人大都是些胃痛、腹胀、便秘、纳差、咳嗽、头晕、头痛、月经不调等,用上三五剂中药,一般会有明显效果。在这里,秦喜凤还见到了古书上记载的“奔豚病”的病人,发作数十年,大医院也都检查过,没发现器质性病变。她给病人服用医圣的方子,十剂之后,发作大大减轻,病人十分高兴,还给秦喜凤带来了自己家种的玉米。秦喜凤说:“两千年前古人能够治奔豚,今天用古方仍然能够治奔豚,这不正体现了中医的可重复性、科学性、先进性吗?”
也许是因为天气和地理的原因,这里关节疼痛的病人特别多。他们病程一般都比较长,平时看西医的话可能让吃些止痛药或是激素。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快速、安全地减轻他们的痛苦呢?这成了压在秦喜凤心头的大石头。机缘巧合,秦喜凤接触到了黄帝内针,薄薄的一本书,简简单单的技法,把这门医术的理、法、方、针介绍的清清楚楚。尤其是它里面所讲的对疼痛治疗效果的神奇,好奇心促使秦喜凤决定试一试。医院的一个同事落枕了,颈部不敢活动,针扎下去的一瞬间,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另外一个同事肩周炎,扎针后也是即刻缓解。初试效果大获成功,于是秦喜凤向院领导申请,要在医院开展针刺治疗。院领导听后大力支持,于是购买针具,布置房间。这个医院的针灸治疗,就这样开始了。
随着治疗的开展,病人越来越多,内针的神奇每天都在这所医院上演。有腰痛十几年的,有头痛几年的,有耳鸣几个月的,有小腿水肿十几天的……针入即感,立竿见影,这正是“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当然,若要症状彻底消失,要视病程及病情而定,毕竟“千年寒冰,非一火即融”。
截至目前,秦喜凤已师带徒三人,帮医院建立并完善好针灸科室。帮扶以来共计接诊治疗病人1200余人次。今年上半年,秦喜凤和同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做到了防控、脱贫两不误。
随着时间推移,离回家的时间越来越近。从一开始离开家乡的不舍、初到异乡的不安,到能为巫溪人民减少病痛的欣慰、得到病人真诚感谢的满足,再到自己理论逐步得到提高的充实、技术逐渐得到磨练的喜悦,这正是秦喜凤到巫溪的意义。秦喜凤在日记中写到:“若不是来巫溪,我领略不了这里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群山;若不是来巫溪,我体会不了博大精深、悠久传奇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