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润清秋
  晨起,花草叶子上,有露珠儿,晶莹剔透,衬着晨曦,熠熠生辉。侧耳静听,不知名儿的虫子在或高或低的地方鸣叫,远远的,近近的,有着一丝悠远的古意。微风拂面,一种浸透肌肤的凉意飒然而至。时序进入白露,天气渐渐凉下来了。郁达夫所描述的秋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高气爽的日子,正是诗情画意季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现的是一幅深秋江天图;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的是夕照枫林的晚景;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表现的是秋夜皎皎明月下澄清空明的湖水,流露出秋的高雅闲淡的情韵。
  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在这个节气之后,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最佳期。
  《诗经·豳风》云:七月流火,八月其获,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于是“朋酒斯飨,日杀羔羊”。一幅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谷进仓,场已涤,酒已献,忙活了一年的人们怀着对秋天的深情眷恋。每个秋天的早晨,乡村的上空便都会弥漫出丰收气息。“八月八,冬瓜南瓜回了家。”各种瓜果都已经成熟了,黄澄澄的雪梨,金灿灿的枣子,紫嘟嘟的葡萄散发出诱人的香甜味。稻田里的晚稻金黄一片,秋风拂来,就像给大地镶了一层金黄的外衣,显得格外清爽怡人。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怜”二字用得极其的别出心裁。把秋天的萧瑟和凄凉演绎成了怜爱和垂怜,然而话锋一转,又把秋天的露珠比作晶莹的珍珠一般的。足以可见作者内心的对秋的眷恋和怀思了。秋日的田野虽然没有春天的绿色盎然,但是却多了份宁静祥和。在云淡风轻的秋日,当凉爽的风,送来醉人的花香,品味秋的韵味,领悟人生哲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北宋仲殊《南歌子》便说“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暑热在白露这天消磨殆尽,秋天的凉气渐起,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回为宝钗撰制了一味“冷香丸”,方中有“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即取白露含纳清秋之意。
  走过原野,头顶上一群大雁悄然飞过,路边的秋露无声打湿衣袜,晶莹剔透的露珠挂在草丛中,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来。对于一个漂泊在异乡的旅人来说,与其说这是秋天的露珠,不如说那是旅人思乡的泪珠。秋露茫茫,凉意渐浓,把秋露比作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满江的秋意满腔的乡愁。唯有这露珠的柔,才能轻轻地,融入你们的心怀里。            (江初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