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街道 文明实践聚民心 守正创新赋动能

  编者按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2018年以来,我县积极探索与实践,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总结经验、推介典型、打造样本,进一步深化拓展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即日起,特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栏目,敬请关注。
 
     记者 尹燕军 通讯员 张春华

  近年来,东平街道立足街情实际,以“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两个结合、强化三个融合、开展五类活动”为主体的“1235”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各类聚民心惠民生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加强和推动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创了东平街道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街道围绕“当先锋、聚民心、促发展”的主线,充分发挥党建统揽全局的作用,统筹全街道资源,街道、社区、村建立76个实践站所组织机构,街道有318支志愿服务队伍,带头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促进东平街道的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两个结合: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和社会志愿服务群众相结合,讲理论和讲实惠相结合,形成“党群心连心、互助一家亲”的良性互动。
  强化三个融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城市会客厅、乡贤议事厅、善行义举四德榜等系列评选活动结合起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基层党建、融入重点工作、融入文明创建。
  开展五类活动:通过开展“讲、评、帮、乐、庆”五类活动,用看不见的宣传,真正把文明送到百姓家门口,种到了群众心里头。
  志愿服务拉动乡村振兴新引擎。街道紧扣文明实践思想主题,找准与群众产生共鸣的契合点,推动文明创建、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理论宣讲接地气。采用“理论+身边故事”“理论+文艺表演”“理论+农技培训”“理论+移风易俗”等形式,组织街道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安全等22支志愿服务队把讲堂搬到街头巷尾、村民小组、田间地头,分类组织开展“举旗帜·送理论”等理论宣讲类活动230余场次、文化服务类300余场次、科技科普服务160余场次、健身体育服务类200余场次、安全服务类180余场次,“青春宣讲团”举办专题讲座2场,现场开展红色故事宣讲15场次,党史知识竞赛活动2场次,参与群众超过10万人次,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医疗卫生、文化文艺、安全生产等工作,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强大聚力。
  今年,街道举办的“学党史 颂党恩 话振兴 庆三八 ”主题活动在泰安电视台进行报道。美丽乡村高颜值。街道把人居环境整治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围绕垃圾治理、沟渠治理、美丽庭院创建、改厕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500余场次,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疫情防控。东平街道依靠文明实践志愿力量,全面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全力以赴调动各级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积极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各村、“三无”小区出入口等地方设立“疫情防控检查点”209个,组织党员、青年、巾帼志愿者300余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排查、核对外来人员及未接种疫苗人员,在村、小区出入口检测点进行值班,做好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持续加强群众对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的普及率和知晓率,切实提高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句句耐心的劝解、一抹抹靓丽的红色,彰显了东平街道志愿者的担当,诠释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生动内涵,他们以实际行动体现责任和担当,在每一个需要他们服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筑牢群众健康防护网。截至目前,东平街道扎制4辆宣传车、悬挂疫情防控标语1万余幅、张贴一封信、公告、明白纸3万余张。
  移风易俗引领文明乡村新风尚。东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注重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爱、诚、孝、仁”重点,用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传唱四德歌,引领文明新风尚。
  加强“四德”工程建设,对街道74个村(居)的四德榜进行更新提升,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树立个人品德优秀典型,对其事迹进行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引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以友善、勤俭、孝敬等为主题,制定村规民约;按照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原则,成立红白理事会,规范村居红白喜事流程;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移风易俗、孝贤文化等主题文化墙5万平方米,这些墙体画,不仅美化了乡村,而且传播了文明新风,提高了群众的文明素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