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的遗憾 |
8/1/2022 5:58:40 PM
添加人:王京玉
|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枪声,开启了“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新纪元,尔后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全党的共识。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95周年。近段时间以来,我看到群里文友的或文或诗,倾情赞颂党的伟大,军队的光荣。每到这个时刻,我心中总有一丝不甘的心绪在萦绕,说不清道不明,久久无法释怀。 “我长大了一定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扛起枪保家卫国。”这是我从小的梦想,但遗憾的是这个梦想最终却没有实现。 这个遗憾源于50年前的亲身经历。 1971年的“9.13”事件震惊了中国和世界。事件发生后中国大多数的老百姓是不知情的,但那年年底的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年年如常的征兵工作暂停了。 1972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在我日日夜夜的期盼中,终于等到了“今年恢复征兵”的好消息。哎呀,当时高兴的心情,用现在的话说那真是“喜大普奔”啊!因为我认为从梦想到现实仅有一步之遥了。 我的父母都是革命军人出身,从小我就没少听父母给我说他(她)们在抗日战争中打(日本)小鬼子,解放战争中打开封、下洛阳、解放潍县、孟良崮,建国以后抗美援朝的故事。我上小学时“谁是最可爱的人”深入人心,不久全国又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潜移默化中“解放军叔叔”成了我们那一代人心中的偶像。那时凡是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同学们,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男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大声说:“我长大了要当解放军叔叔。” 1972年9月,当时还在东平橡胶厂工作的我顺利报上名,满怀信心地准备应征入伍。其后就是体检、政审,一切顺利。那年来咱们东平征兵的部队是驻守在山东长岛的警备部队,带兵的人是一位姓俞的军医,熟悉了之后,我们都称呼他“俞军医”,他对心仪的征兵对象也非常热情。当时我们厂里报了两个人,只有一个征兵指标,当时俞军医是很倾向于我的,按老俗话说就是相中我这个兵了,他也给我明确说了:等到县里定下兵来,我就带你走。听到这样的许诺,我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认为这个兵是板上钉钉的事——没跑啦!那段时间我很自豪地和其他工友描述我穿上军装后是如何如何的勃勃英姿。 可最终“人算不如天算”“天有不测风云”,这两种说法在我身上都应验了。 那年10月份的一天,厂里的孙(士和)副书记到县城武装部开会定兵去了,我就满怀信心地在厂北大门传达室里等着。下午,孙副书记开会回来了,专门找到我,面色比较凝重,我一看立马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问道:“怎么啦?出了什么岔子了吗?”坐下后,孙副书记说:“小周,今年咱厂里走的兵定下来了,是某某某(另一个工友),本来带兵的是相中你了,可今年的政策规定有变化,主要是因为‘林彪事件’,对年龄的要求非常严,必须年满18周岁,差一天都不行。在县里定兵,一查档案,你才17岁半,达不到要求,被刷下来了。今年不行啦,以后有机会再争取吧。”最后又说了一句:嗨,要知道这样,你咋着不提前改改户口呢?! 当时听孙副书记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整个人就僵在那里了,好像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信心满满却被一盆子冰水浇了个透心凉。稍微清醒之后又想起了孙副书记最后说的那句话,是啊,为什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唉,谅其东吴啊! 第二年,我们就到青岛橡胶九厂培训学习去了。几年下来,工作学习,谈对象成家,“参军入伍”这个儿时的梦想就和我渐行渐远了…… 有时我也会想,“假如岁月可回头”,我是否可以重来。可现实太残酷,从想象中走出来终究发现,时间具有一唯性,生活中一切的“假如”都是不存在的。 就这样,我与那身橄榄绿,与火热的军营生活擦肩而过了。没能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又记: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恰逢让我们痛彻心扉的“唐山大地震”46周年忌日。在此谨向大地震中罹难的20余万同胞致哀!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可歌可泣,同样令我们永世铭记。 (周长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