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信息港公益

公积金查询社保查询违章查询

热点新闻

泥土润泽清香来

来源:今日东平报 时间:2011/3/19 第1492期 第3版:社会关注

      27年来,他的行医脚步加起来足足能绕地球四圈;27年来,他手里掌握的病人资料足足两个房间;27年来,他自愿为贫困患者垫资免费就诊的费用累计超过一套房子的价格;27年来,面对一个个大把赚钱的机会,他从没有动摇过自己改行的念头,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为乡亲们带来健康和福音。他就是我市唯一一个“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东平县接山乡鄣城村卫生室医生徐衍全。
空白起步,风雨一肩挑
      沿着一条不算开阔的小路,我们来到徐衍全就医的诊所,在这里,他像讲述故事一样,用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娓娓描述了他近30年行医的风雨历程。
      1984年,高中毕业的徐衍全回到老家接山乡鄣城村当起了一名赤脚医生。问及他的选择,他说,由于长年生活在农村,他非常了解当时村里的医疗条件,当时由于交通不便,村里卫生室也很简陋,村民们许多病要去县里治,不但不方便,而且费用也高,村民们往往因承受不起昂贵的费用而终止就医,甚至有的病了就求神拜佛,请巫师驱神弄鬼,不仅白花了钱,也没治好病。而幼时母亲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也使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坚定了行医的选择。他说,我就是想让乡亲们看病更方便一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的痛苦。
      在家人和也是赤脚医生岳父的支持下,他毅然卖掉家里值钱的物件,靠着村里给的几间破瓦房开起了门诊。卫生室的基本设施只有一张桌子和一铺床。为省下更多钱买药,徐衍全连药箱也没买,把药放在房间里,用纸箱装起来,而医疗器械则是跑去跟他岳父借。在空白中起步的卫生室,逐渐被乡亲们认可。十里八乡的村民将“男菩萨”这样的称谓用在徐衍全的身上。“他的心肠好,不管夜里啥时候,只要有病号,随叫随到,有时候连厚衣服都不穿就出诊,他怕耽误俺们的病哩!”村民张大爷这样对笔者说。徐衍全自己介绍,病人得病哪有什么规律啊,乡亲们来叫咱,是因为相信咱,就是再累再困也要去。他说,他曾经一晚上被喊起来过七八回,一晚上几乎连觉都睡不成的经历,在他的行医经历中已经无法计数。
      2000年,乡村卫生室合并,他和其他两位医生共同担负起为全村人看病的责任。合并时的卫生室基本设备就是“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他深知,要想要提高医疗水平,就必须加强卫生室建设。在他的积极争取下,2008年,村里为他们出资建起了上下二层楼,总面积400平方米的卫生室。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的高标准卫生室的建成使用,成为徐衍全最开心的事情。“这下好了,我们可以为乡亲们做更多的事情了。”对新卫生室,他既充满了感情又充满了期待和责任。
      “乡村卫生室咱也要整出个样子。”为让卫生室发挥最大的效益,徐衍全对卫生室全体人员实行考勤制度,24小时值班,接劳分配工资,消耗材料个人掏钱买,所有人员按能力大小、特长分工,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他告诉笔者,自从卫生室合并以后,他所有的除夕之夜都是在卫生室度过的。他说:“作为卫生室的负责人,我就应该带好头,而且,即使是除夕之夜,也难保乡亲们没有个病灾的,在这里,乡亲们放心我安心。”为了提高全体乡村医生的行医能力,卫生室自费订阅了《中国社区医师》、《乡村医药》等5种杂志,安装了闭路电视,实现了宽带上网,每个礼拜都组织全体人员坐在一起学习先进的医学理论和医技知识,研讨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法。他还采取送出去学(到县院学习),请进来教(县院、乡院大夫坐诊帮扶)等方式鼓励年轻人考取国家医师、护师、药师,并规定卫生室报销考试所有费用。不但要求别人学,他个人更是带头学习,既学习业务知识,又学习管理技术。这么多年来,乡院每月1号、14号召开的室长培训会,徐衍全从未缺过一次,也从未迟到过。他总是把院领导的要求,如实记下来,回去后及时传达给其他同事。谈到卫生室设施建设,他更是一脸自豪地告诉我们,现在他们的卫生室内心电图机、血糖仪、人体秤、氧气瓶等基本仪器已经齐全,卫生室固定资产已经由原来合并时的几千元达到了现在的近40万元。而且他们很多设施的引进和安装都创造了东平县乡村卫生室的第一。
      笔者看到,现在的卫生室内,门诊室、医药部、住院部、理疗部、心理健康咨询室等各种科室宽敞明亮、布局合理,门外的宣传栏中张贴着各种治病防病的知识。很多患者在得知我们的来意时,告诉笔者,俺村里这个卫生室可好了,十里八村没有比我们再好的了,不光我们村,而且很多外村的群众也来我们这里就医呢。
      听着群众的夸奖,徐衍全像孩子一样地笑了,但他知道,他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去努力,要去做。
酷暑天,守护生命七小时
      今年刚刚结婚的小海(化名)对徐衍全医生可谓终身难忘,“救命之恩,感同再生。”小海提起徐衍全,激动得泪水涟涟。“没有徐大夫,就没有俺的今天啊……”
      1996年麦收时的一天下午,徐衍全正准备下地收麦,忽然听到有人喊“快救救孩子,快救救孩子!”他扭头一看,是邻居抱着孙子小海向他跑来。徐衍全赶紧接过孩子,放到床上,此时的小海,脸色发青,呼吸微弱,身体发硬。他知道孩子患有小儿癫痫病,有时一天发作过好几次,但这次超乎寻常的严重。他赶紧实施抢救,掏出银针,凭着所学知识,按照穴位扎下去。几分钟过去了,孩子没动静,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仍喊不应、推不动,但徐衍全仍在努力。二十分钟过去了,孩子终于喘上气来,身体动了一下。半小时过去了,孩子慢慢苏醒了过来。孩子得救了,徐衍全却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加上酷暑天气,累倒在地上。体力几近虚脱的他害怕小海的病出现反复,在小海的床前一守就是七个小时,直到看着孩子没什么大碍了,才决定离开。小海的爷爷奶奶看到他疲惫地背着药箱要离开时,“扑通”跪下就给他磕头。而那一刻,他真实感受到了把人从死亡线拉回来的艰难,也真切感受到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责任。后来,他又精心利用针灸配合中药,对孩子进行了专业治疗,使孩子的癫痫病得到彻底治愈,一直再未复发。从那以后,徐衍全放弃了很多挣钱的机遇,他说“钱是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没有人命重要,村里的老百姓需要我,还有什么比需要再有用的价值呢!”
强本领,疑难杂症显身手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病人对乡村医生的知识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己行医的能力,更好地为乡亲们看病,在他从医的二十余年中,他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进行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遇到疑难杂症他从不放弃,翻阅资料到处查找,请教有经验的老医生,和同行讨论。1993年秋天,他借钱自费到山东省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处进修一年,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同时得到许多名师的亲身教诲;从省中医回来后,他又随地方名医、副主任医师孙崇兰学习中西医临床一年;1998年至2000年,徐衍全又参加了第一批“山东省乡村医生系统化培训”,并取得中专文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务工作者,半点马虎都要不得”。朴实的徐衍全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头,时时提醒自己。
      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使他逐渐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在治疗产后缺乳、婴幼儿腹泻、老年人足跟痛、多发病鸡眼等许多疑难杂症中,有了自己独到的治疗方法。2008年2月,离卫生室三十里路远的邻村产妇孔媛,因产后无乳赶来求诊,徐衍全经过仔细检查和详细询问,用了十二付中药为她做好了调理。产妇的婆婆打来电话说“徐医生,太感谢您了,我孙子有奶吃多亏了您”。鸡眼病在农村很常见,有时痛的连路都不能走,西药对鸡眼疗效不好,他便总结用中药治疗。有位病人从她家到卫生室不超过300米,但她在路上停了6次才来到卫生室,进卫生室时脚不敢着地,非常痛苦。徐衍全赶紧扶她坐下,仔细询问并检查后确诊是鸡眼,并得知她曾用鸡眼膏贴敷,但经常复发,并越来越厉害。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徐衍全给了三付中药,并嘱咐她服法,三天后复诊。三天后一进门,病人就笑着对他说:“大夫,你这药真神,不痛了”。根据病情,徐衍全又给她开了4付,并告诉她吃完不用再吃了,鸡眼会在不知不觉中脱落。七付中药仅花了14元钱就为她解除了痛苦,后来病人逢人就给他做宣传。看到病人不再遭受病痛折磨时的笑容,徐衍全觉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傻”中自有真情在
      这些年,徐衍全到底付出了多少帮助过多少人,为别人垫付了多少钱,捐了多少款,他自己也记不清、搞不明了。
      人们依稀记得,2003年“非典”,他自始至终奋战在县城的东大门,生与死的考验,100多个日日夜夜,记录了他忙碌的脚印和憔悴的容颜;
      人们依稀记得,2004年骨癌患儿刘朋因无钱医治,是他带头捐出了最高额的捐款;
      人们依稀记得,汶川大地震后,村里组织募捐,又是他第一个把捐款放进了募捐箱;
      人们还记得,自从2005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徐翰福、王庆秀等老人的个人交费都是他所支付;
      人们还记得,2008年3月,为了建新卫生室,老卫生室拆迁,还是他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无偿当做卫生室的营业房,为村里解决了困难;
      自2000年担任卫生室责任人,徐衍全本可以有岗位补贴,夜班有夜班费,技术好工资可比别人高,但他都放弃,只拿所有人的平均工资……
      有很多了解徐衍全的人说他太亏、太傻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傻子”,获得了泰安市唯一一个“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正是这样的一个“傻子”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演绎着不平凡的事业,成为医疗卫生同行的标尺、患者的知音。
                                       (王庆海  陈涛)

主办:东平报社 协办:东平信息港

鲁ICP备05007463号

Copyright 2010 jrdp.sddp.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